今年的年节费用,確实是有点预算紧张了,朱由检很不客气的將这大量的预算和税收拿到了兵部、户部手里,其他部门总不能就一直只吃去年的结余吧?
虽然拿走了二十年的地方抗税积欠,朝廷国库其实还有三千万两的银子,但都大半用在了铸幣上面,都是不能动的备用金。
真要把应急的银子拿来给百官们发俸禄,那还確实是不大够。
於是內阁盯上了黄金储备,也就是那笔一百三十万两黄金,可惜很快就被皇帝陛下扣住了。
皇帝拿出內帑的白银,与国库兑换,並且不藏私的按照金银一比十六来换,將今年的百官俸禄用內帑的白银支出了,皇帝还贴了些银子,让內阁统筹,给百官涨薪,將百官从低到高的,都升两成月例,作为开年的彩头。
这还是第一次,大明朝有史以来,第一次百官大幅涨俸禄的,
两成的涨俸看似並不算多,毕竟眼下通货膨胀的厉害,但毕竟是首次涨薪,朱由检还是贏得不少官员称讚的。
大明的官员俸禄真的太低了,要不是朱由检暂时这资本化转型刚刚开始,朝廷財政还没那么多,他至少得翻个倍,给这些文武官员打点鸡血。
当大明开徵兵役的消息传到各地,无数人是被差役从家中拖走的,包括商人家、朱家宗室子弟、秀才家,都是登门造访,要二十户抽籤,取男丁十八至三十者,抽中兵字者入伍。
隨后这些人上县衙的库房,领取鎧甲和刀枪、弓箭、火器等,得亏是大明朝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提前將这个燧发火枪分开由民间厂子流水製造,同样的標准化製作的东西,此刻有剩余的放在府库,其余还有大量淘汰下来的火绳枪十几万支,安置在江南各地的仓库中,正好拿来分发役兵手中。
隨后在地方通判的率领下,新征役兵到省会聚集,再由地方兵科给事中的人和巡抚、监军及兵备道诸官等人,查看人员是否齐备,並且核查役兵的质量,是否依照地方县令的报告,持有发放的刀剑、火器、弓箭等武器。最后发放行粮,沿官道直接前往长城沿线的各自目的地。
最后到了崇禎四年的三月中旬,在长城各边以及地方州府的报告统计,应到长城九边的役兵算有一百三十五万人,最后统算的实际到边兵额数量是一百二十二万。
这倒不是说地方抗议大明的南京朝廷旨意,而是其中缺少的十三万人,都是不满足徵发条件:即家中总人口不过三人,有老弱需要照料的。
年纪符合但身体残缺,无力戍边的。
藩王及世子,镇国將军、辅国將军可以不必入徵兵体系,其余宗室子弟也要服从朝廷徵兵。
101看书101??????.??????全手打无错站
举人以上不用服兵役。
並且身在朝廷、皇商的工厂,民间大型纺织厂、海船职业的製造局、盐场、肉场、马场等重要就业者,也是可以不用服兵役的。
这样林林总总算下来,就是这么多人。
朱由检翻看这些报告,下面还有各边军镇的报告,关於这些役兵手中持有的兵器和兵员状態。
大明朝各地的役兵使用兵器是很不一样的,以省为单位看,四万浙地的役兵,几乎是人手一把倭刀,都是大明朝嘉靖开始,歷年斩杀倭寇、海盗搞来搜集起的日本刀,或者祖上传下少量的戚家军制刀。
这些刀保养状態非常好,完全不见是近百年的钢刀。
除了倭刀,单兵火器上,浙江兵配备的全部为崇禎三年制,改良的后装药燧发枪,有安置刺刀的能力,並且在铜製药仓盖的设计上,更加合理、可靠。
这得益於浙地官府对火器的重视,以及其拥有的许多民间手工艺作坊。
广西兵中多有土司狼兵,更喜欢毒箭之类的,地方县府肯定也考虑到他们的武器太繁杂,於是五个人中就会有一个人配备弓箭或者手弩,多使用盾刀和鉤枪,火器比较少,一万人手里端著总共不到六百支的火枪,虎樽炮这种小炮也就二十门,聊胜於无的意思。
装备最难崩的是云贵川三地的役兵,这些被强拉来的兵,基本上是没什么甲冑的,仅有的两千来人,竟然也都成了藤甲兵。
装备极其糟糕,有短刀、杀手剑、官刀、苗刀、枪矛、老旧的重型斑鳩銃等,报告的兵备道和通判是这么说的:官兵衣衫不齐,刀兵杂乱,缺衣少甲,装备无法与诸省比较。
这些报告吧,显然说明各地的官差,实际上还是在认真办事的,效率在这个年代,可以说是逆天的高,仅仅两个多月,就给他將人送到长城边儿。
这么乱的兵器当然是用不著的,朱由检还是將订单交给皇商,由商人们抢订单来供应。
其次就是日本德川幕府那的太刀生意,也已经在赶了,很快就能搞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