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即,吴三桂在西南再次返回。在接到兵部的諭令同时,他的脸色变得有些疑惑,隨后在太监的敦促下,也是反应过来,连忙接下遵旨去办。
这是大明历代皇帝,少见的对西南用兵的詔书,並且是要一个国家灭亡的詔书。
等他到了云南,才发现又有一个总兵赶到,刘泽清带了本部一万两千兵马,在此地编练。
刘泽清是新设总兵,但却是真正的老资歷了,並且手底下还有一千二百多名弓骑兵,虽然战力比不上辽系的弓马骑兵,但是关內还算堪战。
另外,朝廷调走了总兵刘兴祚,把人调遣去了洪承畴麾下。
並將其手下的猛將贺人龙一部调离,擢拔贺人龙为都指挥使,暂代南昌总兵,领七千官兵到云南集结。
没算上其他驻守云南的兵马,这已经超过五万人了,由征孟总督陈奇瑜统辖,原云贵总督职务由杨鹤担任,巡抚王伉为此参谋,统筹粮草,由皇商钱氏供养。
由其出资二百万两白银、四百万石稻米,钱跃升一步登天,从商籍冠以伯爵號,虽未赏赐田地和金银宝物,但至此变成勛籍,依旧是令富人阶级大为眼热。
这引起了不少商人眼热,希望也用银两和粮食换取勛贵称呼,但皇帝就此止住了,朱由检態度清晰,明確赏赐是因为钱氏在朝鲜抗金战爭中的投入,並不是买勛。
朱由检是怕了,这些商人屯了多少银子,已经是远远超出了他的预估,他不断刷新自己的估算。
从最初按照后世估计的三点三亿两估算到六亿两,又算到十亿两,这已经是不可能再高了,地球此时產能,都快叫这些江南商人干废了。
数万大兵从各路集结至云南边境,再开拔进入缅甸东吁王朝,吴三桂匯合马六甲城的万余兵马,仅仅留下两千人防守,全军大部集结出兵。
崇禎五年三月十日,福建水师出动新旧舰船大舰十八艘、中型舰船二十五艘、小型桨板船五十七艘,由郑芝龙率领水师官兵两万,进发阿拉干沿海海域。
明军抵达东吁王朝,很快就展开对阿拉干控制的缅甸地区进攻,明军分兵两路,陈奇瑜命贺人龙自领本部兵马七千人,进攻沿海各处阿拉干边垒,自己则率吴三桂、刘泽清二部,进攻阿拉干。
陈玉鉴再次赶到东吁王朝,面见他隆,並详述皇帝的旨意,要其出兵一同攻打阿拉干。
他隆虽然心里很不爽,但却也是没有什么太好办法,自己可以无视所谓的藩属条约,但边境上还有几万明军,境內也有五万多明军,容不得他做別的想法。
何况他和阿拉干本身也是敌人,明廷愿意替他出头,那是最好不过。
缅甸出兵数万,有象兵数百头,刀骑兵大概六千骑,都是刀矛骑兵,隨同大明军队挺进阿拉干王朝。
阿拉干王朝的反应是相对谨慎,边打边退,逐步退出缅甸部分区域,侧入天然壁垒,双方沿著阿拉干山脉,爆发一些小规模的战斗。
但这是暂时的情况,很快规模迅速扩大。
阿拉干王朝没想到,明朝並没有使臣赶到谈判藩属条约,到这的只有军队。
征孟总督陈奇瑜命吴三桂亲率铁骑穿插迂迴,作为文官,他自己也亲自上阵,带著刘泽清全军攻杀,两面夹击阿拉干仅仅十数日,就摧毁了阿拉干近四万人的防御线,断成两截。
明军以枪炮歼敌,两万阿拉干兵马被围后,苦战四天都没有援兵能够杀进来支援,终被全数歼灭。
余下不到一万七千名士兵慌忙撤离,被吴三桂沿路用马箭杀之,斩杀三千人,降兵无数。
追至泥沼区域,明辽军遭阿拉干残兵以鸟銃打击,打死、打伤吴三桂部骑兵百余人,吴三桂被迫命大军停下,收拢降兵回师。
很快明朝军队就继续发动了进攻,因为皇帝的詔令敦促,陈奇瑜在崇禎四年的三月二十八日,发动对阿拉干王朝的全面进攻。
他命吴三桂为北路军,回到本阵的贺人龙为南路军,自己与刘泽清为中路军,分兵进攻,而他隆则亲率大军四处攻击,隨同明军势力入侵,不断扩大势力范围。
阿拉乾的主力在达摩塔与毛淡两地,与明军碰撞,阿拉干拉起了一支八万人的火枪兵军队,分十支军团,双方的火炮、枪枝在这场战爭中发挥主要作用。
连续一个月,陈奇瑜的万人大军被这些顽强的蛮人抵挡住了兵锋,就连监军太监都开始带著人过来呵斥,將他放在尷尬的位置上贬低。
然后阴阳怪气的嘲讽他,言他带著上万明朝天兵,却被蛮兵挡在了原处不得寸进。
话里话外都是要打他陈奇瑜小报告的意味。
逆天!
我陈奇瑜带的大明天兵是有上万,但你是眼瞎吗?
对面可是有近十万人啊!
他也就是靠著火炮眾多,弹药、粮草充裕,才能压制这股子阿拉干大军,否则他是无论如何,都得让人去云南调兵了。
倒是他隆带著自己的缅甸精兵赶到,主动要求由他参与进攻毛淡,还是令陈奇瑜有不少好感的,他也是很快同意撤防,將兵线让给他隆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