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御驾凯旋
在两国藩兵看来,能种植水稻,吃的上精粮,为皇帝打仗完全是享福来的。
他们自己国內百姓种的粮食,好的都是给日本藩主,要么给朝鲜贵族吃的。
而来大明替皇帝打仗,出征关外边远的地区,吃到的不仅仅是百米那么点好处。
明廷后方大量的驮马不仅仅会运来粮食和盐巴,还会送来大量的高纯度白酒大概崇禎八年的时候,皇帝为了给將士们御寒,有向民间购买大量酒水,运送到九边军镇供应夜不收们饮用。
后来更是乾脆放开,允许军士来军需官那购买。
其次是为了提炼抗菌消毒的酒精,皇商在替皇帝提纯蒸馏白酒,获取纯度相对更高的酒精,也是供应军中伤残者的。
皇帝要求不需要那么高,有八成纯度就行,当然皇商们即便再怎么去理解皇帝的意思,哪怕是钱跃升也不可能明白皇帝的意思,替皇帝搞到特別的酒液。
总之按照皇帝要求,不断蒸馏数次白酒就行了。
而这些白酒更是对倭国人有巨大的吸引力,他们甚至於感到疑惑,不明白明朝皇帝为什么对底层土兵那么在乎。
他们的藩主可不会这样。
从吃一方面,就米饭、麵条、肉、豆子、蔬果等,考虑到穿的马靴、衣、
皮甲、鞋以及备用衣衫,方方面面都可能被皇帝提出来,然后跑一趟军营看看是否用上了。
乃至於倭兵、朝鲜兵的军营里,皇帝都带著人一同前往问候了一次,给他们向明军自己的军需长官要了皮革,要求定製皮靴。
可以说,令这些藩兵属实有些受宠若惊,感觉自己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但其实,他们完全明白的是,藩国拉来打仗的兵,在条约中的薪资,依旧是本国来发。
也就是说如果这些藩兵平时是像大明一样吃兵的,那他们的兵依旧是本国来发,明朝提供的是口粮和抚恤。
皇帝朱由检之所以待他们那么好,那就是因为成本够低,並且也是因为对自已的明军待遇够好,以为藩兵们会感觉不公,影响战力,皇帝才给他们如此的关注和体贴。
只要吃的好,穿的好就能给自己打下手,用起来也都没什么道德感的藩兵,
皇帝著实是觉得良心很痛。
以至於他给朝鲜国王李棕、倭国幕府的德川家光都写了封书信,是寻常书信,就不是那种正式的詔书,给的书信中,连语气都好了许多,甚至赏赐了几件自己寻常用的瓷器,想必朝鲜国王已经流泪,在感慨君父的恩典了。
朱由检毕竟是后来人,对待自己人毫无疑问的是心善为主,利用为辅。
南下一路,朱由检回到中原就开始一路体察民情,实行了一系列利国利民的好政策,比方说拨钱修路,比方说拨钱造田,又比方说重修黄河堤坝等等。
林丹汗归附,漠南归於大明,对大明好处很多,其中就有对黄河上游的控制,也就是入主河套。
明朝控制河套,也就可以治理那里的上游河段,先前没能做的修河道,此刻也可以开修了。
否则到了歷史上的崇禎十四年,黄河也该到泛滥期了。
另外最大的事情,就是崇禎十二年明朝重启了一次长城的扩建。
新长城將会从长城一线囊括住了现在的河套地区,修一道高四丈,长五千里长度的新长城。
修筑者是少数的汉民,以及绝大多数从漠南蒙古僱佣招募的普通劳工。
本书首发.com,提供给你无错章节,无乱序章节的阅读体验
大明收復漠南,是皇帝这些年最值得夸耀的武功之一,这就不是说武宗让文官们承认不承认了。
大明收下漠南是事实,並且服了林丹汗,成为了明朝的一个內藩,这种大事件是必然要加到史书上的。
对於蒙古人,朱由检的办法就是牵走草原上所有的马和黄羊,只要將他们的属性,从游牧转化为了农耕,从驯牧变成种植种麦子、种土豆,那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骑兵的缺少方面,朱由检可以通过训练来增加骑兵数量,而不需要蒙古人继续以过去游牧的方式,来给大明继续提供骑兵的兵员。
这是个巨大的不稳定因素,对这方面的设计一直是皇帝最重要的未来一环,
任何事情都要为此让步,那就得蒙古人如何融入明朝。
皇帝御驾亲征,大胜而归,在草原上浪费了一年的时间,终於是回到了南京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