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朱由检发现这些大明官员们,似乎这些年有些大手大脚习惯了,居然忘了自己的定额了。
大明的税收一年折算的银子七八千万两,朝廷自己用掉的销是六千多万两,还有一部分是地方上用的,黄金更加不用说,除非特许,否则只有宫中有一些用度。
朝廷明明是手头拮据的情况,空出来国库应急的银子也就每年三五百万两而已,这点银子连救个饥荒都不够,你居然成天到晚的—
皇帝坐在那里,眉头皱著,咬著牙感慨冷笑:“看来这些傢伙,是把主意打到朕的內帑头上了。”
皇帝的內帑,寻常时候当然是皇帝自己的私人钱財,但是必要时候,明朝皇帝还是会拿出自己的內帑金,用於打仗或者给官员们赏赐。
像治理灾荒的时候,要是国库空虚,那明朝皇帝也会使用內来拨钱救灾保民的,毕竟明朝一整个朝代,山陕地区都是灾荒不断,动不动需要几百万石粮食救灾,国库是时常因此告馨。
这些官员们眼下,就是希望皇帝能够出点钱来支持官员们的这些想法。
“想法很好,但是朕可不能答应,像天启一样给国库垫资,垫到朕的钱变成国库的钱,然后被你们贪?”
皇帝一边冷笑,嘲讽文官们敲得好算盘,一边揉自己的太阳穴,这才想起来教育太子的少詹事就曾向自己提到过,太子这些时间得到过一些皇后赏的私钱,被少詹事以为不妥,特地向皇帝奏请不可让太子对钱有太多的使用,否则会让太子早早学会行商,对儒文就不会那么热衷。
財帛动人心呢。
少詹事是拿著太子的事,指摘朱由检爱財,这都不加掩饰了。
大明的西进,在中亚地区的反响还是蛮大的,像能够有精力观察到西域变化的国家,
希瓦汗国和哈萨克汗国,对此是保持高度警惕的。
虽然希瓦本身这个时期极其的虚弱,哈萨克汗国也是正处於一个三玉兹逐渐形成的状態下,两国军事实力都被大大削弱了。
但哈萨克汗国的扬吉尔汗对此依然很担忧,他个人对於准噶尔的崛起很警惕,对明朝的西进也同样是抱有观望態度。
为了应对准噶尔人,扬吉尔汗是曾经想要和叶尔羌人以及布哈拉汗国结盟的,可是叶尔羌人在这一期间被明朝打败並且归附,而另一个同盟布哈拉汗国则也深陷於明朝的战爭中去了。
这一点令他对明朝態度並不好。
看起来的话,明朝这一路西进,骑兵力量还是蛮大的,能在西域保持三万铁骑,本身就不容易,何况还有一万多人的步军和枪炮。
对此,扬吉尔汗也是派出使者前往了布哈拉汗国的前线,主要目的就是向伊玛目库里汗询问战爭的近况。
一是谈支援,二是要谈和明朝的和议。
意思很清楚,打不过你就別撑著,要么让他扬吉尔汗带兵过来支援,要么就直接和明朝罢兵言和。
再就是把漠北、漠南的事情和伊玛目库里汗言明,叫他拿捏好分寸。
大白话来说,他们二人的目光应该放到崛起的准噶尔人身上,而不能再把兵马丟在朱兹詹和明朝作战了。
明朝家大业大的,你和他陷入长期消耗,艰难无比不说,还可能出现失误,被打的像叶尔羌人一样,被迫投降归附。
伊玛目库里汗是一代雄主他自光长远,也是能看得出自己目前透支的很厉害,的確是需要和明朝进行和谈的。
毕竟他需要考虑的东西很多,比方说和莫臥儿、萨法维王朝之间的实力天平,维持二者间自己的地位。
伊玛目库里汗也得保存下来大部分的军队实力才行,他从战事中冷静下来,明確的回覆了扬吉尔汗的使者关於与明朝和谈的意愿。
布哈拉汗国隨后在和明朝的战斗中保持了低烈度,一直拖到十月,伊玛目库里汗才终於是派遣使者前往叶尔羌城,与明朝总督洪承畴商议和谈。
双方交流了半个月,为了彼此的安全,伊玛目库里汗和明朝总督洪承畴二人在两军控制的战线上会面,阵前相商並谈成了和议结果。
明朝和布哈拉汗国二者,以现有控制的兵线划分疆界,布哈拉赔付明朝羊五千只,西域马两千匹,西域美女二百人,另赔付黄金十万两。
这些是洪承畴的要求,黄金和美人是皇帝喜欢的,西域马和羊都有一定价值。
而伊玛目库里汗也並没有犹豫,认可了这样的代价,並二者签订《朱兹詹和约》,对彼此已方都做出了限制保证。
洪承畴本身也有明朝这一边想要和谈的旨意,此番和谈交接的很痛快。
这场战事持续的时间,相对於明朝而言並不算太久,洪承畴只是看出了皇帝想要与民休息的想法,所以为了儘快和谈成功,给出的条件才那么宽容,並没有直接索要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