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不同的应对方式
日子不知不觉已经到了深秋,车子在清晨稀疏的车流中穿过秋霜覆盖的街道,驶向城郊那栋不起眼的灰色建筑群。
这里,是王启明教授的“极限辐照材料验证平台”的科研基地。
王启明没有在休息室等待,而是直接站在了试验平台巨大的观察窗外。
平台內部,模擬著聚变堆芯的极端环境——高温、强辐照、中子流。
他面前的屏幕上,定格著那诡异的现象:
一层仿生蜂巢结构的多层复合材料的某个关键界面区域,在达到特定压力閾值时,並非预期的韧性形变或脆性断裂。
而是出现了一种瞬间的大幅度、似乎可逆的“塌陷”,如同一个紧绷的弹簧瞬间失去了所有刚性,隨后又部分恢復。
这“偽弹性崩溃”完全超出了材料力学的经验模型范畴,旁边还滚动著“改性剂量產瓶颈”的提示。
“洛总,您看。”
王启明声音低沉,透著研究遇到死胡同的凝重,他习惯性地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眼睛布满血丝:
“微观尺度我们捕捉到了结构畸变,但宏观的物理场模型失效了,尤其在这个瞬態阶段,现有的非线弹性本构方程…完全不適应。”
洛珞凑近观察窗,鼻尖几乎碰到冰凉的玻璃,眼神锐利地扫过平台上那个微缩但致命的“伤口”。
“王教授,辛苦了,把辐照通量、温度场、尤其是压力载荷加载速率的歷史数据发我一份,还有,那个界面区域的应力梯度分析做了吗?有没有可能是热-力-辐照耦合过程中產生了局部相变?”
他的问题直指核心。
实验室內灯火通明,但氛围有些压抑。
旁边的年轻助手端了两杯热茶过来,浓郁的茶香在充满臭氧和特种油脂气味的环境中弥散开。
王启明接过茶,暖著手:
“应力梯度分析正在做,相变跡象不明显,最棘手的是改性剂…按原设计纯度,量產成本和时间都卡住了。”
他的语气带著一丝焦虑:
“时间表……”
洛珞喝了口茶,滚烫的液体让他精神微微一振。
“时间表不能松,我们是在点火倒计时,这样……”
他放下茶杯,语气果断但不再是独断专行:
“王教授,您的团队分两路:一路继续深挖『偽弹性崩溃』的瞬態物理机制,重点分析加载速率和微结构演化的关联,我建议试试分子动力学模擬和关键场量並行跟踪。”
“另一路,立刻成立改性剂专项组,不拘泥於原方案,评估所有可能的替代路径或简化合成工艺——只要安全性能达標,哪怕需要微调结构设计,我让星火超算分一部分资源配合你们做快速筛选。”
他虽然没有直接给答案,但也多少给出了一些方向。
“好”
更新不易,记得分享101看书网
王启明立刻应道。
他以为洛珞作为计算材料学的先锋,对於他们的实验会有些超越性的见解,但他並不清楚,其实洛珞第一个放弃的就是材料上的研究。
说放弃有些夸张,但对於洛珞来说,他確实不打算仅凭自身的努力去搞定这个新模型了。
毕竟单从他自身擅长的层面考量,周建军那边的强磁场下的流体运动,肯定是他最擅长的方向,也是受n-s方程影响最大的地方。
其次就是李卫国的高强微型超导磁体工程。
至於雷射点火系统,他虽然不是很擅长,但好在有陈光华的团队在,而且魏副总也是这方向的顶尖学者,即便没有他的参与,也未必不能搞定。
而最大的难题其实就在材料上。
倒不是说他专挑容易的干,把难题都留给其他同志们,他其实是出於最快效率完成前期试验的思考量下,做的这个决定。
常规的实验室试错、计算模擬、理论叠代……王启明教授已是国之栋樑,但在这个涉及多重极端物理场耦合、牵一髮动全身的材料体系难题面前,时间成了最昂贵的奢侈品。
一年?恐怕都远未够。
他的经验和洞察力告诉他,要在半年內彻底解决这个工程“骨骼铸造”的问题,唯有一条路径——那如指路明灯般显示在视界一角的【流形重构】,以及旁边標註的庞大积分数字。
心中一个念头无比清晰:拍摄《深空防线》的积分,將是点亮“夸父”聚变之火的最大希望了。
是的,他早就打算好了,等他拍完戏攒够了积分,直接用【流形重构】去设计这个新材料,把这块硬骨头交给系统。
剩下的时间他儘量凭自己的努力和团队协作去搞定其他问题,如果真的也搞不定,那就只能再多拍点戏了。
或者直接在电影里新加角色、戏份,实在不行,他就跑去追隨刘艺菲的脚步,演话剧也不是不行。
就是话剧表演日期间隔长,表演时间固定,实在不是个拿任务刷积分的好选择。
当然了,这都是后话,说不定他这边刚拍完戏,其他两个基地就有捷报传出了呢。
洛珞在京城的基地只待了三天时间,试验的方向已经確定,剩下的除了磨时间,短期內他也没有更好的方法。
剩下的就看他在拍完戏之前,团队能够把试错进行到哪一步,又能给他省下多少积分吧。
他的第二站乘坐飞机直抵合肥。
合肥光机所的高能雷射实验室內,气氛则是另一种紧绷——巨大腔体在无影灯下泛著冷硬的银光,如同雷射本身,聚焦而炽热。
陈光华院士指著光谱仪上那距离目標閾值还有一段清晰空白的能量峰值曲线,以及雷射晶体生长区几个因高能衝击出现细微裂痕的昂贵样品。
“同步抖动和水锤效应確实按您之前的思路改进了不少。”
陈光华语调沉稳,但紧锁的眉头透露著压力:
“但增益介质的硬骨头啃不动。晶体生长工艺决定了它目前的上限,抗衝击性到了瓶颈,峰值能量上不去,亚毫秒级的点火精度也无法保证,频繁测试下裂纹成了致命问题。”
“我们试遍了已知的高压合成路线,短时间……有点束手。”
洛珞仔细检查了最新的雷射参数和晶体检修报告。
雷射点火系统,涉及极端光物理、材料科学和精密工程的高度耦合,即使是他也感到棘手。
方案的理论框架他给了,关键的难点在於工程实现的极限突破。
“陈院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