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29章  [清穿]从小佐领到摄政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最新网址:m.92yanqing.com

但这也恰恰暴露了,江南有问题!

对这种沸腾叫嚣,朝廷安静不做声,任由其发展。

殿试在十天之后。

殿试第一题:问八股科考的弊端在哪里,该从何种方向改进。

参考的一百二十贡士们:???!!!

他们怎么就一点都不意外呢?

第二道题:如何看待华夷之争,满汉之别。

第三道题:天朝藩属国家有…(列举诸国名称)…如今天下大势有变,该如何治理这些藩属之国?是以固有的羁縻政策治之,还是要改变一下策略,比如?

第四道题:你对“习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这句话的看法。

看到第四道题,众位贡士们齐齐松了一口气,总算有一道他们可以作答的题目了。

然而,他们不知道,第四道题才是陷阱题,前三道题都比第四道题简单。

第四道题,还是在考朋党。

……

徐元正坐在内阁,看着手上的四道题,内心是无奈又无力,煎熬不已。

他是三朝老臣,更是雍正朝和天盛朝的内阁首辅,对皇上亲自出的会试和殿试的七道题目,他心里是有大方向上的预料的,然而,等真正看到题目,他才发现,尖锐!

天盛帝的执政风格太尖锐、太强势、太犀利了。

然而,射出去的都是圆头响箭,目的只在惊动猎物,杀不死敌人。

但等惊起一滩鸥鹭,将猎物彻底爆出来,就是一击必杀时候。(此处呼应132章德亨射杀天鹅情节)

历代大多数帝王执政都求一个“稳”字,清朝的皇帝尤甚,怎么到了天盛帝这里,就完全转换风格了?

“华夷之争”居然都大喇喇的出现在殿试题目中,还已经随着报纸发行天下了,康熙朝穷一甲子铺垫的粉饰太平,雍正朝短暂却岌岌可危的欲盖弥彰,就这么被翻晾出来,任人评说、辩论了?

还是在举行万国会之机,这……

是不是太大胆,太激进了?

他想跟皇帝提一提,也想跟定王说一说,但他浙江人的身份,又怕说出来,带上了某种色彩。

这才是他煎熬的点。

皇上和定王,还信任他吗?

要不要趁着三省举子禁考的时机,卸了首辅之职?

如果他卸任,那么,谁能担首辅之责呢?

张廷玉,还是蒋廷锡?

据他观察,定王似乎更青睐蒋廷锡一些……

思考着,徐元正的目光就落在了同在内阁的蒋廷锡身上,他正在和其他内阁学士讨论第三道题。

在他看来,万国纷杂,藩属国也晦暗不明,是时候该重新梳理,立规矩,定基调了。

如果要他来答这一道题,他会提议如新疆和西藏一样,将之纳入天朝版图,驻军、收税,如中原一般治理。

还有蒙古,每年朝廷向蒙古输送大量赐礼,以表舅甥之好,施行的就是羁縻政策,现在这种大势下,还有必要吗?

随着禁密宗行动的推进,蒙古、尤其是漠北蒙古,开始蠢蠢欲动。

恪靖公主那里,可还压的住吗?

蒙古是鄂罗斯的屏障,绝对不能有失。

希望西伯利亚军能保持一如既往的强悍,震慑蒙古诸部不要乱动。

若真有战事,该如何以最小的代价迅速平息蒙古?

毕竟,从世界版图上看,蒙古大草原可不小。

还有青海……

徐元正的视线不至于如芒在背,但也让蒋廷锡警觉到了有人在看他,他随着视线追过去,和徐元正视线对上了。

蒋廷锡:…???

因为今年恩科,徐元正和蒋廷锡都有子侄参考,所以,他们两个内阁中流砥柱避嫌。

以及,天盛帝对内阁没有那么倚重了,会试和殿试的题目,不仅是他自己出的,会试阅卷也绕过了内阁,从六部有司选实干官员阅卷。

内阁是康熙帝组建,雍正帝因为朋党逐渐将内阁搁置,意欲组建一个新的部门为己所用。

到了天盛帝,内阁倒是没有搁置弃用的苗头,而是成了他的私人秘书团,只负责起草文书,不问治国建议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