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34章  [清穿]从小佐领到摄政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最新网址:m.92yanqing.com

以往逃避北巡的八旗王公和子弟们,都争先恐后的报名,以期待皇帝能劝劝定王爷,他们八旗,是不可动摇的存在。

弘晖也需要这样的热情,就同意了。

七月北巡,有些晚了。

但自从上次雍正帝亲自北巡,已经过去四五年了,从康熙皇帝定下北巡的规矩开始,还是头一次间隔这么长时间,皇帝的脚没有踏足蒙古草原。

所以,不能说晚,只能说有必要。

此次北巡,弘晖带上了太后、皇后、贵妃和永璋等其他皇子皇弟公主,京城交由德亨镇守。

没有皇帝这尊大佛在京,汉人、尤其是江南三省士子、举子们甚嚣尘上,越发“无法无天”了。

德亨并不惯着他们,下令让步兵衙门抓捕了一些最嚣张闹事最欢的入了大狱。

他们似乎认定德亨是“仁德”听劝的人,抓捕一批人之后,他们就走上街头,聚众游行,德亨下令,再抓捕。

同时将名单传给两江总督李卫,下令,按照名单抓捕其家人师传同窗好友。

京城这边抓了再闹,那就再抓,最后抓的人心惶惶,其残酷程度,一点都不输他的养父雍正帝向着汉家读书人举起的屠刀。

这大半年以来的开放和顺利,让他们失了敬畏之心,这次雷霆抓捕,终于让这些无视国法的读书人发现,这位定王,是真的如传说中不好惹。

他,并不怕他们协众取理。

他,也并不如他之前表现出来的那般,包容甚至是站在他们这一边的。

最后,还是当朝首辅徐元正站出来,替这些江南读书人说话。

德亨好奇问徐元正道:“他们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徐元正苦笑,您都这么问了,难道不知道不明白吗?又何必来问我。

德亨:就是要亲耳听你说出来,我才好有理有据做下一步。

徐元正道:“他们请老夫代为上书朝廷,开明年正科。”

德亨:“明年并不是正科之年。”

正科,就是三年一次科考。

像是雍正开朝,因为是正好赶上了,所以,雍正元年恩科,雍正二年正常举行当年正科。

而雍正五年殿试正科,如果雍正朝不结束,往下推的话,下一次正科应该是雍正八年,也就是天盛三年。

天盛元年举行恩科,天盛三年举行正科,中间只隔了一个天盛二年,少了一年。

但三省学子因为禁考,不想落后别省,就想法子推动明年举行正科。

他们先闹,然后由徐元正出面提出让他们参考明年的正考,双方各退一步,皆大欢喜。

但是,德亨从始至终都没有看上江南的读书人,他之所以顺势推动华夷之辩,是有自己宏观上目的的。

他的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人睁眼看世界,认识到眼下的形式。

而他推动的方式方法不是教条式的说教,而是用对立的方式辩论,造成轰动的效果,让更多的人主动去学习,去思考。

看热闹并参与热闹,是种花家的天性嘛,完全可以利用一下。

而这个对立面,就是三省士子。

所以,德亨是拿他们当炮灰用的。

用完了,炮灰要上天,好么,我送你一程。

而这一点,徐元正看出来了,所以,他从一开始就不同意这个做法。

但江南读书人信奉大势,他们将徐首辅架起来,徐首辅不答应,也要答应了。

毕竟,您可是咱们浙江文人的宗师啊。

徐元正最担心的,还是发生了。

在面对德亨的询问时候,唯余叹息。

德亨听了,笑问徐元正道:“公欲如何行事。”

徐元正闭了闭眼睛,双手颤抖的脱下冠帽、朝珠,跪下请辞道:“老臣,愿卸首辅之职,辞官,乞骸骨。”

德亨将他扶起来,没说虚伪的话,道:“称公所愿。”

德亨兑现了当初给徐元正的许诺,他卸任首辅后,让他去图书馆任图书馆荣誉副馆长,过退休生活。

三省文人不仅没有得到他们想要的,还将他们的首辅给搞没了,一时间都哑声了。

德亨并不轻易放过他们,以谋乱之名,命李卫在江南查隐田、查隐户,彻底推行摊丁入亩政策,同时,配合“养廉银”,着手推行雍正帝还没有来得及推行的“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政策。

江南士绅当然不乐意,反抗的尤其严重,德亨抬手就废了在京大牢里和李卫逮捕的读书人的功名,让他们成为庶民,这下,你们可以如草民一般纳粮了吧?

江南在朝官员何其多,就不怕他们罢朝罢官抗议吗?

结果,放眼一看,满朝当中,全是新贵,就连本朝恩科状元,也是开封人士,江南士绅官僚?

早就已经成为过去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