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远征寸土未得,直接导致索菲婭公主与戈利岑公爵的联合政府倒台,最后使彼得掌握实权。
彼得相比戈利岑就实际许多,他知道以俄罗斯目前的实力根本没有力量打败克里木汗国。
这个倒不是俄罗斯国力不行,只是在彼得改革前,俄军实在无法在草原上击败韃靼骑兵,根本不能保证后勤。在这样的情况下,进攻克里木的军队越多,补给消耗的越快,败的也更快。
所以彼得放弃进攻克里木的伟业,开始沿著第聂伯河和顿河南下,蚕食韃靼人土地。
草原上虽然是韃靼弓骑兵的天下,可骑术射术再强大的韃靼人,面对大河上的哥萨克小船,也是无能为力的。
即便如此,俄国也是兴师动眾,出动数万人,经过两次围攻,才拿下小小的亚速城。而亚速城的守军,不过是两千多禁卫军,加上拼凑出来的安纳托利亚僱佣军而已,还不如波多利亚的卡米涅茨要塞驻军多。
所以,如果说奥斯曼对付奥地利是倾尽全力,对付波兰就是用一只手,对付俄罗斯就是用一只手上的小拇指,而就这根小拇指,却让诺大的俄罗斯损失惨重。
自然,奥地利根本就看不起这个盟友。
可是,看不起就看不起,处於欧洲边缘的俄罗斯又能怎么样呢?
“伟大而仁慈的陛下啊!德国皇帝有什么资格看不起您呢,只是他的亲戚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二世就要死了,遗產就要落到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头上,英国和荷兰都劝他同土耳其人议和,夺回属於哈布斯堡家族的財產。”
眼见这位敏感的沙皇,正陷入种自卑情绪中,即將化身斯拉夫主义超人,沃兹尼琴连忙在旁提醒。如果彼得因此敌视德国人,將俄罗斯带回以前的轨道,那就太糟糕了。
“英国和荷兰,说到底,德国皇帝不还是觉得欧洲的盟友要比俄罗斯这个野蛮国家重要的多吗!”
彼得依旧有些生气。接下来,彼得又与沃兹尼琴交流些谈判中的事情,沃兹尼琴尽一切可能证明,他在谈判中尽了全力,依然无法阻止奥斯曼帝国和奥地利之间达成和平条约。
“我告诉亚歷山大·马夫罗科达托——他是个法纳尔人,土耳其政府的翻译,只要他们稍稍推测达成和平协议的时间,拖延到德国皇帝和法国重新开战,那么就可以收復在战爭中失去的土地。这样,土耳其的精力依然被牵扯在巴尔干,我们的军队就可以攻击刻赤.....”
沃兹尼琴说。
“愚蠢,实在是太过愚蠢。你居然为土耳其的利益行事。假如土耳其重新夺回匈牙利,你以为俄罗斯能落得好吗?”
彼得揪著沃兹尼琴耳朵,批评道。他也討厌德国人的背信弃义,可不至於蠢到牺牲奥地利的利益来满足俄罗斯。
“俄罗斯绝不能指望外国人,只能靠自己的实力,同土耳其继续战斗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