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军摆著锋矢阵,大食兵则是方形阵。
锋矢阵由五个战阵组成t字形军阵,不仅防御性好,替换士兵休整,补充体力也方便。
可以理解为第五战阵在最前边作战,適时由第四战阵上前替换,第一战阵为补充完体力的士兵等候作战。
高仙芝在第四战阵中心位置的战车上指挥全局战事。
第五战阵交战处,双方最前边都有持盾的士兵对持。
而李寧的老祖宗李嗣业在战线最前方指挥著第五战阵,站在持盾士兵身后的陌刀手不断挥动双刃长柄大刀砍对面的大食士兵。
不时有持盾大食士兵无法承受陌刀挥砍的重量被压倒后仰,迅速被持盾的士兵用长枪贯穿身体。
而黑衣大食兵虽然刺出长茂,但无论是刺在盾牌还是陌刀兵身上,都难以造成伤害。
只有部分倒霉的陌刀兵被流矢命中面门,才失了性命。
同样,伏远弩的箭矢不断从唐军头顶划过,往黑衣大食军阵激射而去,惨叫声不断。
伏远弩的射程是三百步(450米),由於今日没攻城,故王仙芝放弃了射程超六百步的床弩。
著明光鎧的唐军骑兵在大食军阵侧后方不断侵扰,牵制黑衣大食士兵。
黑衣大食因前四天骑兵作战失利,故此时並无大食骑兵与大唐骑兵硬碰。
在锋矢阵后方,收了黑衣大食重金,身穿胡服,骑在马背上,被贿赂的葛逻禄部眾在唐军的后方,已经对唐军形成了夹击之势。
河道西边约莫三四公里处有一座带著异域风情的古城,城门紧闭,城头上有大食將领不断眺望。
城门后罗列著大食为数不多,手握长矛,在一名手握大马士革刀率领著,养精蓄锐的骑兵。
这些大食呼罗珊的狂热信徒骑兵並没有多少穿戴盔甲的,或者乾脆赤著胳膊。
得益於后世对这场战役所了解的战败原因与原主这些天的作战记忆,李寧在脑海中构建出差不多的情形。
尤其是前几天唐军攻城,黑衣大食只做守城,並无出城战斗,今日一早,却是率眾出城决战。
李寧站起,站到石头上打量起处於锋矢阵后方,像猛虎狩猎般盯著他们的胡骑。
如果葛逻禄部此时发动攻击,受第一波袭击的就是他们。
不知道葛逻禄所部什么时间点发动背刺的他心急如焚,已是午时,背刺行动也就在剩下的半天里。
一阵强烈的紧迫感充斥他的心头。
他重新坐下,將手中的胡麻饼塞进口中开始撕咬,並取下腰间的水袋拔开塞子往嘴里灌水,好补充体力。
不然在接下来的廝杀中只能等死。
刚刚,他尝试喊了几声系统,可惜很残酷,系统与他无缘,能不能活下来全凭他的战场经验及临阵应变。
別说七百里外的龟兹城,就连二百五十里的碎叶城都很远啊。
......
“咚咚…”鼓声雷动。
一名骑马的令兵从对开的营门疾驰,手中令旗挥动。
统领第一战阵,骑在马背上的別將段秀实大喝一声:“儿郎们,建功立业,封妻荫子就在眼前,移阵。”
他们需要移动到第二战阵,將战阵空出来,让先前战斗的第五战阵唐军换下来休整。
其部下的队正,团长等纷纷呼喝:“移阵。”
陈志兴奋对李寧道:“什长,很快就该我们上阵了!”
“侯著吧,我们才第二战阵。”李寧心不在焉回了一句。
附近的唐兵纷纷拿起作战的盾、枪。弓弩等。
到了这个时候,李寧只能捡起地上的陌刀,带著剩下的八名陌刀手跟著大部队往右移。
“呜呜…”胡人进入战斗准备,即將进攻的號角声也在此时响起。
注1:唐朝主將是高仙芝,副將李嗣业,別將段秀实,兵力为安西都护府二万汉军,外加盟军拔汗那以及葛逻禄部一万人(阿拉伯史籍是10万,杜佑的《通典》记载唐军为7万人,《段秀实別传》是六万人,《旧唐书.李嗣业传》是2万,《通鑑》是3万,《唐歷》记载是三万)。“,《新唐书,李嗣业传》记载唐军人数也是两万。(资治通鑑·卷216)记载“仙芝闻之,將蕃、汉三万眾击大食“。(蕃兵指的是唐朝附属国军队,蕃、汉三万意思是唐朝附属国军队及唐军自身兵力总共是三万人。)
注2:《资治通鑑》卷211开元三年(715)条记载“偽与石国约和,引兵袭之“
本文取用两万唐军,五千葛逻禄兵,五千拨汗那兵,十万阿拉伯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