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万物於自然怀抱,绽放绚烂,享生命安謐,方不负吾之所期。
一日,吾如往常溪边汲水,偶遇一老者。
其鹤髮童顏,目光如炬,似能洞察世事。
与之交谈,知其亦为避世而来,隱於山林数十载。
老者谈及尘世,感慨万千,言及乱象,痛心疾首。
述其所睹悲剧:富贵者爭权,致家族纷爭,亲人反目,家破人亡,亲情如泡沫遇利而碎。
贫贱者为食,街头受欺,尊严尽失,苦难如巨石压身。
其言如利刃刺吾心,使吾更识尘世丑恶,愈惜桃源寧静。
老者亦云,尘世之人多为名利蒙蔽,忘却生命真諦。
於逐利之途狂奔,迷失本心,如暗夜盲行,失却灵魂。
吾闻其言,心豁然开朗,幽居之志愈坚,亦为世人悲哀,悲其迷失於名利迷宫,难觅归心之路。
时光流转,吾於桃源幽居,愈发平静愜意。
然偶闻外界消息,皆为尘世苦难纷爭。
战乱之地,百姓流离,饿殍遍野,生命如风中残烛。
贪官污吏横行,横徵暴敛,民不聊生,生活陷入黑暗。
每闻此,吾心如刀绞,虽居桃源,难视苦难不见,忧虑如潮涌。
一日,山林来一年轻书生。
其衣衫襤褸,面容憔悴,如遭风雨摧残之。
吾怜之,邀至草庐,供其食宿。
书生感激涕零,诉其遭遇。
本为寒门学子,怀济世报国之志赴京赶考。
然考场黑暗,舞弊成风,虽才高八斗,因无钱贿考官而名落孙山。
返乡途中,盘缠又遭劫匪劫去,沦落至此,眼神满是绝望无助。
吾闻之,愤慨不已。
尘世黑暗若此,不知埋没多少人才,陷多少人於绝境,黑暗如巨幕,遮蔽光明希望。
书生闻吾居此,感慨万分,言亦欲寻净土,离尘世喧囂。
吾详说桃源种种,並劝其留。
书生思索良久,终决定定居,与吾共守净土,如黑暗中同寻光明之人,共护此美好。
此后,吾与书生同於山林劳作、读书,日子平淡充实。
未几,一队官兵突入山林。
为首將领满脸横肉,目光凶狠,称此地已被朝廷徵用,勒令速离。
吾据理力爭,言此为吾等安身之处,与世无爭,何驱之。
將领冷笑,喝道:“朝廷之事,岂容尔等平民置喙?不速离,休怪无情!”声如恶魔咆哮,破山林寧静。
吾等不愿离去,官兵欲强行驱赶。
书生挺身而出,指责官兵恶行,遭其毒打。
吾见书生倒地受伤,悲愤交加。
此时,庄邻纷纷赶来,欲与官兵理论。
然官兵利刃在手,气势汹汹,庄邻朴善无寸铁,不敌官兵,如羔羊对恶狼。
混乱中,吾眼睁睁见桃源遭官兵破坏,面目全非,悲痛欲绝。
岂世间竟不容一方净土?吾等所追安寧,终为泡影乎?
桃源美景,此刻如破碎梦境,渐次消逝。
正悲戚间,忽天旋地转,眼前一切模糊消散。
桃源山水、草庐、受伤书生、凶狠官兵……皆如轻烟隱去。
吾猛地惊醒,方知身处尘世陋榻,四周为熟悉破壁。
原桃源幽居之事,皆为虚幻一梦。
然梦中美好与残酷,深烙吾心,面对混沌尘世,久久无言……
此刻,现实喧囂与梦中桃源寧静鲜明对比,心中五味杂陈,无奈悲哀涌上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