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无数个楚晓柔就是用这样的铃鐺,与湄公河对岸的同志传递情报。”
她指向展柜里的老照片,马来西亚华人妇女、越南侨胞戴著相似的银饰,“这些不是噱头,是你们的祖辈曾用生命守护的信仰。”
忽然,展柜玻璃上倒映出周启文的身影,他正带著几个片商走来,嘴角掛著挑衅的笑:“刘小姐,用歷史做噱头確实感人,但电影终究是娱乐。”
“周先生,”刘艺菲转身,银铃鐺在灯光下划出弧线,“您知道吗?湄公河沿岸的华人社区,至今还流传著『银铃传信』的故事。”
记住我们101看书网
她翻开一本泛黄的侨批,“这是1947年一位越南华侨写给祖国的信,里面提到『听见银铃响,就知道家乡还在』。”
展台周围渐渐围满观眾,有位马来西亚老华侨忽然落泪:“我母亲当年也有这样的铃鐺,她说那是『来自祖国的声音』。”
2003年2月12日香港中环。
雷振邦的办公室里,烟雾繚绕中,他盯著最新的东南亚票房数据,《麦浪》在华人社区的排片量已反超三家联票15%。
助理推门进来,手里捧著份厚文件:“雷董,派拉蒙把《麦浪》和三家联票做『真实vs虚构』对比放映,北美媒体开始关注银铃鐺的歷史……”
“够了!”雷振邦將雪茄按灭在镶著警徽的菸灰缸里,“通知泰国军方背景的院线,用『內容审查』为由,把《麦浪》的场次压到午夜场。”
他笑得像鱷鱼咬住猎物,“再联繫《好莱坞报导者》,放风『中国歷史片输出意识形態』,就说银铃鐺是新的『红色符號』。”
同一时间,bj风尚传媒。
寧言看著赵建鹏送来的东南亚排片突变数据,手指在银铃鐺镇纸上敲出急促的点。
“启动『海上丝绸之路』计划,”他接著说,“联繫东南亚的华人商会,每场《麦浪》放映后,安排老华侨分享当年的抗爭故事,就用李奶奶的银铃鐺当信物。”
赵建鹏愣住:“可对方在搞政治审查。”
“政治审查挡不住乡愁,”寧言望向窗外,阳光穿过云层,在银铃鐺上投下光斑。
“当年东南亚华人用侨批传递思念,现在我们用电影传递记忆。告诉艺菲,在曼谷的放映会上,戴上当地华人捐赠的老银饰,让银铃鐺的声音,穿过马六甲海峡。”
坎城电影节筹备处。
王家卫的墨镜映著《麦浪》的幕后纪录片,刘艺菲在江汉平原弯腰拾稻穗的画面,与李奶奶在江边的黑白影像重叠。
助理敲门进来,递上份传真:“香港三家联合向坎城评委提交抗议信,说《麦浪》的歷史细节经过政府审查。”
“有趣。”王家卫忽然轻笑,“把银铃鐺的x光扫描图和文物鑑定书寄给每个评委。”
他指了指纪录片里的细节,“重点標註铃鐺內藏的密信残片,还有演员在拍摄时自愿签署的『真实承诺书』。”
助理离开后,王家卫盯著银幕上的银铃鐺,想起在香港见到的场景:年轻影迷举著復刻版铃鐺,在星光大道合影。
“歷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他喃喃自语,“但总有人害怕她的素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