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朱祁镇的內阁首辅曹鼐已经跟著朱祁镇出征,殞命土木堡了,此时孙太后让王直暂领內阁。
孙太后本有意让胡濙暂领內阁,当年宣宗的託孤五大臣中,杨荣,杨士奇,杨溥,张辅,胡濙。
三杨领內阁治国时期,虽然朱祁镇年幼,但是国家依旧维持稳定,等到三杨死后,內阁便势弱,王振的太监势力崛起。
近些年来为了削弱內阁,王振以教学皇帝为名,內阁中换了不少人,內阁的作用便减弱了。
英国公张辅,从靖难之役打到吞併安南为交趾,隨朱棣北伐数次的猛人,还因为朱祁镇落得晚节不保死在了土木堡。
五大臣中只剩下一个胡濙,胡濙有心报国,但是已经七十五岁了,过於老迈,只得推辞,王直虽然也七十了,但是身体情况比胡濙好的多。
王直接手內阁,立刻招揽大臣入阁参预机务,而且经过土木堡一事,宦官势弱,內阁重新强势了起来,此时重组后內阁的成员有
王直(吏部尚书,年70)
苗衷(翰林大学士年70,在土木堡事件之前已经请辞,没走完流程,暂留)
高谷(工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年58)
陈循(户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年64)
朱祁鈺位於主位,四位阁臣分坐左右,朱祁鈺此时说:“王尚书,时紧要之时,內阁之內放上京师沙盘,找兵部主官每日分析,你意下如何。”
此时是战时,所有的一切都为了接下来的战爭做让路。
王直顺势便说:“殿下,于谦为人中直,做事干练,现在领兵部,臣请于谦入阁。”
他很明白,守卫京师这种事情,他一把老骨头心有余而力不足,得靠于谦。
朱祁鈺並没有直接的应下,而是看向了其他人:“诸位意下如何。”
今日于谦在朝会上被立为兵部尚书,总管京师防务,当前可谓重中之重,他入阁是情理之中,纷纷出言:“请殿下召于谦入阁。”
朱祁鈺这才点头:“于谦此时乃是兵部尚书,入阁,合理。”
王直此时又说:“殿下,微臣等就算是最年轻的高谷也五十有八了,时国家危难,应当擢选年轻力壮一辈入阁。”
朱祁鈺明白了他的意思,一方面这群人年纪確实过大了,精力有限,要他们昼夜奔波东奔西跑实在是做不到。
于谦五十出头,身体又比一般人好,这样的情况下这几日东奔西跑也是晕头转向,就更別说这群久坐不动的老臣了。
所以现在拉些年轻人进来確实是好的,主意老臣定,事情年轻人跑,而且这也是提拔人的好机会,受命於危难之时,碰到的情况和处理事情的经验可以快速的帮人成长。
“诸位可有合適的人选,本王觉得文武皆要有。”
陈循开口:“武官方面,殿下可以等于谦到了询问一番,他比我等清楚,文官方面,臣举荐彭时、商輅两人。”
怕朱祁鈺不熟悉两人,陈循多介绍了一下:“商輅是正统十年三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年三十五正当壮年,彭时乃是正统十三年状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年三十三。”
两个三十多岁的状元郎,都是年轻之辈,也都是將来歷史上有名的名臣,此时入阁,补充新鲜血液,好好表现的话这两人也会是自己將来朝堂上的中坚力量。
三十几岁,至少用他二十年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