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cut,good。
和正常家庭相比,单亲家庭的生活一般都会困难一点,但只要心有阳光,那就必会遇到诗与远方,嘶……这话好像有点太文艺了?
由于伊莎贝拉的学识没有问题,且薇薇安同意她自学,因此在看完她的试卷后,剧组便把申请自学的情况表交到了监管机构。教育部门第二天就来核实了,重新做了两份卷、样样都能拿满分的事实让她收获了自学许可。当然,离开前,对方也表示,他们会定期核查伊莎贝拉的自学情况,如果发现她有明显退步,那她就只能重回课堂了。
小小的一张证,让伊莎贝拉的生活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不管她如何优秀,在剧组也是坐小孩那桌的,但现在……好吧,她坐的依旧是小孩那桌,可生活却轻松了不少。
比如说,不用补课后,伊莎贝拉的一天是这样的:
七点起床,八点出门,九点半前抵达片场,十点准时进入开茶话会的大屋子。
正式开拍前,工作日每天上午的十点到十二点,小演员们都会在这集合。
最开始,哥伦布召集大伙的目的是增进感情,但之后就变成满足好奇了,在等他讲完剧本和原著的差异后,拍摄时的特别注意又被他提上了叮嘱日程。
不过,这里的注意事项讲的不是剧组的规章制度,不是什么正式开机后,孩子们要克制自己,不要大声喧哗,而是hp的小说在各个国家出版时用词是不一样的。
例如《哈1》,在英国出版时的名字是《哈利·波特与哲学石(philosophy's)》,在美国出版时名字是《哈利·波特与魔法石(sorcerer's)》;
柠檬这玩意在英国书里叫‘sherbet lemon’,但在美国叫‘lemon drop’;
烤土豆在英国叫做‘jacket potato’,但在美国叫‘baked potato’……
如果电影的受众是成年人,那这些差异是可以忽略的,因为大人是看得懂的。
但hp是young adult,当英国的孩子看惯了哲学石、美国的孩子看惯了魔法石后,电影里的用词就必须做出区分,若是不然,不了解的群体是会出戏的。
手法也简单,以往,好莱坞最常用的规避手段就是配音,把英国版的全部配成哲学石,把美国版的全部配成魔法石,这就ok了,但,hp不按常理来,所有的差异镜头都要实拍。
没错,hp剧组里的特别注意事项指的是涉及差异用词的镜头全部都要拍!两!条!
听到这个操作后,伊莎贝拉整个人都懵了。
这不仅是因为她前世听过hp的‘差异论’,但她以为是配音解决的,更是因为这种做法太夸张了,出现一个差异镜头就要拍上两个版本?这是什么离谱手笔啊?
克里斯·哥伦布也给出了实拍理由:
1、是尊重所有粉丝的生活习惯。
2、是hp是现场收音的,让孩子配音真不如实拍,很多孩子录音时是找不到感觉的。
实话实说,这两个理由很合理,但伊莎贝拉听完后还是有些无语。
对于这种土豪行为,她只想说,华纳还是太有钱了。
然后——
亲!
你钱要是多的不完那就给我涨点片酬啊!
三十万真的太少了,你给我涨个三千万我就收手怎么样?
由于文化上的差异需要细说,英语真的冗杂且繁琐,只讲单词不给图片有的时候成年人都难以理解,所以,注意事项的讲述过程就变得非常漫长。
不过,这不妨碍大伙到点下班。
再等时间来到下午……
随着妆造的确认,孩子们的下午其实就没啥事了。
一点开始直接补课,四点之后自由活动。
和进组的头几天相比,大伙的确是轻松了不少,但……
由于伊莎贝拉可以自学,所以,吃完午饭,和大伙聊了聊天,等他们都去上课后,她便和老妈回家了,若是不堵车,她甚至能在两点之前踏进家门。
有一说一,每当她潇洒的提前离场时,她都能够感受到,身后,有无数怨气不断汇聚。
这不合群的行为真的太遭人恨了!
为了不被大伙‘念叨’,走读少女也会时不时地给大家带点小东西。
今天送蛋糕,明天买烘焙,后天少爷喜欢的歌手发专了我也可以帮你买嘛……
主打的就是一个用钞能力收买人心。
等大伙发现,伊莎贝拉的早退能给他们带去不少便利……因为很多人驻组之后就不离开了嘛,没过几天,大伙对伊莎贝拉的称呼就都变了。
初次见面时,她是大伙眼里的‘偷跑女王’;
配合哥伦布做完找不同的游戏后,大家亲切的叫她‘伊莎’;
不用上课时,人们喜欢称她为‘组里那个恶魔学霸’;
而现在,只要有人求她办事,那起手就是——
“海伍德小姐在吗?”
“有事?”
“请问你能帮我做个作业吗?”
“滚!”
“噢~伊莎~真的是太让我伤心了~”
“鲁伯特,收起你那阴阳怪气的嘴脸,不然我就把你的作业塞你嘴里了!”
“哈哈哈——”周围人笑成一团。
而鲁伯特?
“oh!sxxt!鲁伯特!把你的破本子给我拿开!”
他把自己的作业本和少爷的偷换了。
他真不喜欢写作业。
下班后,甭管几点到家,伊莎贝拉都会雷打不动的练两小时的钢琴,保持一下乐感。
接着看看音乐方面的书籍,这是她喜欢的东西。
或者扫一扫老姐的课本,她要自由。
傍晚六点,她会和老妈姐姐共进晚餐,然后回房上网。
去雅虎了解一下时政新闻,以免和社会脱节,最近世界上的大事是悉尼奥运会开赛了。
大概看到八点左右,她便会洗漱上床。
当然,不直接睡觉啊,而是靠在床头看上一部电影。
这还是和玛吉·史密斯之前说的那样,积累……
演艺圈想红靠的的确是命,但想要长红,又怎么可能没有付出呢?
你再有才能比卡梅隆有才吗?
人家的影史第一是了十年磨出来的!
你再有才能比斯皮尔伯格有才吗?
人家从初摸摄影机到拍出《大白鲨》足足走了十八年!
从表面上看,伊莎贝拉每一天的生活都挺工整的,甚至有些无趣,但她自己则觉得,不断提升的每一天都挺充实的,而这种悠闲在9月29日戛然而止,因为hp正式开机了。
29日这天,阳光明媚。
剧组在利维斯登搞了一个小型的开机仪式,没请媒体,就是制片人大卫·海曼、原著作者j.k.罗琳、电影导演克里斯·哥伦布简单讲个话,预祝电影能够顺利完成,就完了。
并且,开机第一天导演也没给孩童组的演员排戏,而是让成年组的教授们给大伙打了个样,讨个好彩头嘛,如果第一天就疯狂ng,那所有人的心情都会不好。
在等孩子们以为,第二天就会轮到自己时,诶~
第二天他们出差了~
剧组离开了利维斯登,前往了两百英里外的北约克郡。
这儿的戈斯兰火车站才是孩童组第一场戏的拍摄点。
只要是了解影视制作的都知道,没有哪部影视剧会按照剧情发展拍摄的,今天拍啥明天拍啥那都是根据演员的档期、取景地的开放时限等众多因素决定的。
像10月1、2、3日,戈斯兰火车站会为他们特意清场,那他们自然就来这边拍了。
而今日最重要的工作,便是拍摄hp第一部的结尾,学年结束,孩子回家。
具体的剧情是这样的:
在离开霍格沃茨的火车站上,哈利将海德薇交给了工作人员,让他们帮忙放置,然后和赫敏、罗恩一道登上火车。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突然瞧见了送别的海格,赫敏和他招手,哈利则是暂缓登车,一脸兴奋的跑过去和他道别。这期间两人会有一大段的对话,然后海格让哈利上车,在他的祝福和送别下,火车越行越远。
整个剧情在剧本里的标注时长差不多有两分半,机位变化则是三十二次,比较复杂,而在导演克里斯·哥伦布的指挥下,第一个镜头,他就给到了三人组的群像。
“丹尼尔,待会喊action后,你要把手里的海德薇交给这个列车员,然后转身上车,而在丹尼尔递送海德薇的同时,伊莎、鲁伯特,你们两个就要往回走了。”
“我们的上车顺序是罗恩第一个上,他没有瞧见海格。”
“赫敏第二个上,她正好瞧见海格然后打了个招呼,接着海格挥手回应。”
“哈利第三个上,他没有瞧见赫敏冲海格挥手,以为海格是在喊自己,于是停下脚步,他的犹豫让赫敏回过了头,喊他上车,然后哈利说等等,接着小跑过去找了海格。”
“当哈利跑出镜头时,这一段就可以结束了。”
“我说完了,你们有问题吗?”
伊莎贝拉没有拍过戏,所以她不知道哥伦布的讲戏行为是不是业内常态。
但她清楚,当哥伦布挥舞着手里的剧本,亲自在火车旁分饰三角,通过语言加肢体的方式把要拍的戏份演出来后,她便在第一时间明白自己要做些什么了。
又或者说,在她看来,这么细致的讲解会让电影的拍摄变得十分简单。
饭都已经喂到你嘴边了,这不张嘴就行了嘛!
so easy!
丹尼尔和鲁伯特的想法也差不多,so,三人直接就点起了头。
随着他们的确认,哥伦布也双手一拍,让他们先演一次。
只听咔哒声响,打板声的出现让三人动了起来,跟着导演的讲述走起了戏。
哈利将装着海德薇的笼子递给了列车员,递送的那个瞬间,罗恩和赫敏也转过了身。
由于装行李的车厢和他们乘坐的车厢是贴着的,所以他们没迈两步就登车了,而就在罗恩先上,赫敏朝着哥伦布所在的方向招手,将其当成海格时,完成表演的伊莎贝拉刚想紧随罗恩上车呢,她便发现与她对视的哥伦布摇起了头……
“咔——”
哥伦布喊了停。
“你们先站着别动。”
他指挥道:“伊莎、鲁伯特,你们回头。”
两人疑惑转身,六目相交……好好好,装行李的车厢和他们乘坐的车厢拢共只有四个身位的距离,然后呢?他们三人之间竟然空出了一个宇宙。
即便哥伦布啥也没说,他们也明白自己出画了。
而这种不协调……
简直就是各演各的代表。
三人脸上涌起尴尬,哥伦布则笑着道:
“没关系,你们三个是第一次合作,彼此之间还不熟悉,多来几次就行了。”
三人好过了一点,同时道了声抱歉,继续再来了一遍,然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