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15个第一批进攻的师,都是补充过人数的,总兵力应该在24万,还有9个协防填线师,紧急关头也可以抽调上来当预备队,有15万人左右。
按照目前的情报,布第1军部署在伊普尔突出部中央,敌骑兵军和澳新军团作为总预备队,也在那里。
布第2军部署在迪克斯慕德和奥斯坦德一线的北翼滨海,对付我第4集。
布第3军部署在我们正对面的巴约勒,另外,敌军司令部应该也是考虑到布3军之前已经减员严重,所以把加1师和加2师作为二线预备队,放在了布第3军身后的铁路咽喉斯滕福德。如果我们进攻布3军,加1师和加2师也能很快增援上来。
至于从南亚半岛拉过来的拉合尔人,目前还不知道在哪里。甚至可能还在后方的多佛接受紧急训练,都没拉过海峡呢。那些热带蠢货的战斗素质,估计布列颠尼亚人自己都看不上。”
伦德施泰特听完,简明扼要总结:“所以不管全局情况如何,目前我们巴里亚第6师、第12师要直接面对的,就是布国第3军的两个师?
至于二线部队,他们有加1/2师作为后援,或许行动较快的骑兵军也能快速增援过来,但我们也有4个师后援。
总的来说攻防双方编制依然相当,但我军更齐装满员一些,这仗倒是可以打。”
一战中防守方的地理优势极为明显,如果进攻防守兵力比例1比1,以之前几个月的经验,进攻方从来就没成功过。
进攻方满员而防守方缺编,理论上还有一点可能性,就看临场发挥了。
也不是第6集团军不想在阿尔芒蒂耶尔方向投入更多兵力,而是这片战场宽度就那么宽,只能先投入两个师,敌人也只塞得下两个师。
如果再往南迂回扩大攻击正面,那就打到法军阵地上去了,会把更庞大的法军也牵扯进来。而目前的情况,第6集也确实分出了好几个师去牵制侧翼的法军。
突击营的3个主要军官彻底摸清敌情后,下一步就该分配具体的突击阵地了。
集团军并没有对巴里亚第6/第12师的具体进攻阵地做出最终部署,目前还允许前方部队根据实际情况微调,但最终决定后,肯定是要上报备案的。
考虑到德军控制的阿尔芒蒂耶尔和布军控制的巴约勒之间,并没有多少腾挪空间。
所以集团军的初步意向,就是让两个师各选一边。
连接两地的铁路,是西北-东南走向的,那么其中一个师沿着铁路的东北侧主攻,另一个师就要沿着铁路的西南侧主攻。
反正不可能直接沿着铁路进攻,那样毫无掩蔽,会变成北边伊普尔高地边缘部署的布军重炮群的活靶子的——
伊普尔高地南侧边缘的努瓦尔山、凯默尔山两处高地,距离这条铁路最近的地方,只有7~8公里。考虑到高地的落差加成,75毫米的施耐德速射炮都能覆盖封锁住铁路。
所以,把话都彻底说开后,鲁路修也摊牌问道:“博克少校,伦德施泰特少校,上面不了解最前线的具体情况,所以没有强行摊派。我们两个营对应的师,都驻扎在阿尔芒蒂耶尔镇上,到时候走哪边都可以。
所以具体就看你们二位想怎么选了,决定之后,就要最终上报——你们谁想沿着铁路的东北侧进攻?剩下那个就要走西南侧。
东北侧的缺点是离伊普尔高地更近,更容易招来敌人高地上的炮击。好处则是地势更高一些,多丘陵和林木掩体。
西南侧的优缺点则反之,离伊普尔高地远一些,不容易被炮击,但地势也更低洼,需要通过很多齐腰深的泥泞积水地带。”
博克看了一眼地图,心中早已有了打算,但他不想落下“仗着自己有总参谋长舅舅欺负人”的恶名,所以让伦德施泰特先选。
伦德施泰特也很懂行,稍微看了一会,就判断出:“要我说,还不如两个突击营都摆在铁路西南侧进攻。泥泞不是问题,下大雪很快就封冻了。离伊普尔高地太近、敌军炮火太猛,才是真要命。”
鲁路修:“你说的当然有道理,但第一天进攻,敌我双方正面交战宽度不够,很难拉扯出足够的空间,让两个突击营填进去。至少要等第一天取得一些突破后,敌我双方前沿更加犬牙交错、能塞进更多人,才能考虑你的想法。”
伦德施泰特叹了口气:“所以,问题的本质就是,第一天需要西南侧主攻、东北侧佯攻,来分散敌人注意力。等西南侧取得突破后,才能让突击部队集中打西南侧——
既然如此,我的营带着第6师打佯攻吧,第一天争取稍微打出一点声势来,然后让第6师的填线部队巩固我的成果,到时候我再趁夜摸过铁路线,到西南侧跟你们会师,继续往纵深穿凿。”
伦德施泰特很识时务,主动扛下了更不容易出彩的佯攻任务。
博克见状,反而有些不好意思起来,主动伸出橄榄枝:“不管谁佯攻谁主攻,到时候杀敌战果各算各的,但第一天的突破战果,算你我平分!”
博克也懒得占这点功劳上的小便宜,伸出手和伦德施泰特狠狠地握了一下,两人就这样达成了默契。
——
ps:别嫌我慢,今天第二章就真的开打了。
主要是双方都20万人的大战役,光敌我防线兵力分配部署、主攻佯攻方向、战场地理环境优劣势这些,就够介绍一整章了,并不是我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