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3:野庙禁忌,磨刀斩神
山神庙坐落在半山坡上,地理位置甚好。庙前空地开阔,周边老树拱卫,溪水潺潺,称得上“山清水秀”。
据说新建成时颇有香火,但后来不曾灵验过,渐渐就无人拜祭,成了现在的样子,变得杂草丛生,清幽安静。
只是太过于寂静,了无生气的样子,这就显得诡异了。
附近还看到些高度腐坏的鸟兽尸骸,白骨显露。
经过仔细观察,陈晋发现这般范围仅在山神庙周边一圈,圈外之地,恢复正常。
就好像以山神庙为中心的这一圈地带有什么禁忌存在,使得鸟禽避开,走兽绕行。
难怪许久不见有鸟禽下来吃米……
这时候有人找上山来,正是小叔陈潭。
他是个浓眉大眼,性情开朗的汉子,为了给侄子陈晋供书教学,以至于耽误了终身大事,四十岁了,尚未娶妻。
陈氏祖训,要科举兴家,以功名光宗耀祖。
然而家族底蕴单薄,无法同时供多位子弟读书,只能选拔出有天赋有希望的。
比如陈晋父子。
至于大伯陈源小叔陈潭,以及堂哥陈志等,俱是只念过几年蒙学,便早早辍学,转为农家子,而或做些小本买卖。
其中陈潭少年时曾尝试习武,三年而止,太费钱了,根本支撑不住。
对于祖训,陈源两兄弟奉若圭臬,宁愿节衣缩食,都要支持陈晋读书。
最开始时,陈晋头角崭露,很快成为全家人的希望,却没想到后面形势一落千丈。
但他们并没有埋怨嫌弃自家侄子的意思,反而悉心开导,说秀才功名不是那么好考的,还拿陈晋父亲举例子。
然而屡战屡败之下,陈晋情绪低落,郁郁寡欢,竟收拾了书笈包裹,跑到荒山上隐居。
陈潭劝阻不住,辗转反侧,一夜难眠,等到天亮,赶紧上山来探望。
“老叔不必担心,我在这儿有吃有住,过得挺好。”
陈晋说道。
“老叔”称谓,其中的“老”字并非指年龄,而是本地官话方言中的说法。
陈潭上下打量,发现自家侄子的气色果然不差,精神抖擞,一扫之前的萎靡苦闷,不禁暗暗称奇:莫非换了个地方环境,心情就开朗起来了?
这倒是件好事。
说实话,他真得挺担心自家侄子会一时想不开,拿着麻绳往哪棵歪脖子树上一挂,那就呜呼哀哉。
想了想,问道:“小郎,俗话说‘宁住坟,不住庙’,你住在山神庙里,会不会有问题?”
“小郎”是家里人对陈晋的亲昵称呼,但随着年岁增长,快要成“老郎”了。
陈晋笑答:“有甚问题?如果山神有灵,还能保佑于我呢。”
闻言,陈潭琢磨了下,觉得不无道理。
今天上来,本要劝说陈晋跟随自己回家的,但陈晋已经打定主意,要在山上住一段时间。
陈潭没办法,只得叮嘱一番,然后留下半袋米,两个鸡蛋,便匆匆下山去了。
目送其背影,陈晋神色坚定。
若没学剑,自是回家里稳妥些,但魁星显灵后,平添几分底气。
况且现在下山,又能有甚出路?
难不成继续窝在家里当遭人非议的米虫?
当务之急,要尽快掌握本事手段,才有立足的能力。
学剑,练气,双管齐下,才是正道。
……
“小郎不肯下山?老三,你跟他啰嗦什么?直接拿绳子绑了,背回家里关起来,不就好了?”
大塘乡偌大,足有千户人家,属于多姓混居之地。
乡南边,陈家。
这是一座民居合院,分成东西北三座房屋,大伯陈源一家住正房北屋,小叔陈潭住西屋,陈晋分在东屋。
陈潭跑回来后,来到北屋找大哥陈源汇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