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章 明月迎我归故乡  甲子登仙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新网址:m.92yanqing.com

“我玄清府为南派內丹道祖庭,主修体內金丹大药,这《清静经》並非山中法经,而是神真道所修经文,乃山中高修外出行走,偶然所得,故此我才不知,非是先前有意瞒你!”

孙平之郑重解释了一句,又道:“神真一道主修观想存神、照观真我,讲究静心、明神,此经非是修行功法,而是入静养神之法,凡人亦可学。

“依你现状,修復魂魄確实困难,可你本身就魂魄壮大,即便受损,亦不比常人差上太多,只是因魂魄伤的重了,以至於神明衰弱。

“神明者,心神也,神由魂所生,却並非依魂而存,赠此经书那位高修有言:你这几日,需得清净而明神,若使得神明灵动,方有望於洞神鉴上留影,通过鉴考司法试!”

苏墨心中激动,但接过经书,却並不急著翻看,而是好奇道:“不知是哪位高修道爷所赠经书,既承此番恩情,须得道谢才是。”

孙平之却只是笑著摇头:“等你將来修行入门,自然知晓,若是连凝念服炁一关亦过不了,人家要你一声谢有何用?”

苏墨只能点头称是。

说罢,孙平之又拿出一个小木盒来,打开之后,里面是两粒豌豆大小的透明小丸。

“这是明神丹,无甚大用,精神萎靡困顿之时,服用一粒,可清明头脑。”

孙平之將木盒推到苏墨面前,笑道:“我见这清静经於你有用,想著此丹或许亦有效,还专门去问了悬壶峰的师兄,可惜此丹本不常用,就余下这两粒而已。”

苏墨忙道:“这可如何使得?”

孙平之摇头:“无妨,我留著也无用,便送与你了,只是此物须得慎用,不可影响了睡眠,否则反伤了神。”

苏墨赶忙谢过。

见事情交代完毕,孙平之正起身子,面色肃然道:“法试一事我已由院中报知鉴考司,临来时收到答覆,刚好明日司中人手有空閒,约巳时將会来人,你需做好准备。”

无论心中再是坦然,闻言苏墨都还是有些忐忑的,毕竟以他目前的神魂状態完全没把握通过法试,也不知道这所谓的《清静经》到底能有多大作用。

但既已坚定心志,自然不会轻易动摇,他强压心情,又是应了。

见苏墨面色不改,无有慌乱不安之意,孙平之暗自点头,又指著桌上的经书道:“时间尚早,你先翻阅一遍经文,若有不解之处我还能与你解答。”

闻言苏墨点点头,翻开手中那本《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开篇百十字,阐述经文清净之要义,再往后便是如何通过气息吐纳、调整身心进入清净明神状態的修习之法。

初读之下不觉如何,可越是往下看,苏墨就越觉得此法暗含玄妙道理,渐渐的口中就低声诵读起来,只觉几日以来那种心神不寧之感减弱少许,就连头脑中的刺痛也平息了一些。

不知不觉之中,他竟是看的入了神,忘却了面前坐著的孙平之,亦忘却了自己身处何处,只觉身心俱静,唯有口中经文。

孙平之看著面前物我两忘的少年,眼中不由透出异色,不自觉就压低了自己气息,生怕惊扰对方。

一刻钟后,苏墨念完最后一句经文,又沉浸了片刻,这才终於回过神来,惊觉自己神清气爽,竟是状態比先前好了不少。

“如何?”孙平之忙问,可看到对方眼中神采,心里已是有了答案。

“有效!”苏墨面露喜色。

“可有疑难不解之处?”

苏墨摇头。

孙平之不由嘖嘖称奇:“此经文我亦翻阅过,粗看三遍,方觉其中粗浅韵味,你初次阅读,竟能感悟其中清净之意,悟性、心性俱是不凡,或许旬日之后,真有望能入遴玉院。”

说罢他指著先前的小木盒:“试试,服用一粒明神丹,再读此经文,据悬壶峰凌师兄所言,应是效用倍增。”

苏墨忙捻起一颗透明药丸,送入口中咽下。

初始无有所感,可几息之后,就觉腹中一点清凉之意骤起,仿若是灌下了一大缸薄荷水,全身毛孔瞬间舒张,血管中流淌的仿佛不再是热血,而是冰水。

他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口舌肺部都像是被寒冰冻结,冰冷刺骨。

苏墨不敢耽搁,忙端起手中经书。

可又哪里看的进去?

开头百十字,看了好几遍,完全失了方才那种状態。

於是改为大声诵念,直到读至中篇,苏墨突然感觉周围一片静謐,脑海中別无他物,只有口中经文。

驀然间,他仿佛再次回到了自己的识海之中,思绪所凝聚的虚影依旧淡薄无比,可却渐渐有了形状,与自己的模样逐渐重叠,同样在踱著步子大声诵念经文,只是动作举止尚显僵硬。

孙平之隨手掐诀將屋舍內外隔绝,免得里面动静传到外面,反引来院中其余人打扰此处。

他看著屋內来回踱步之人,目光中的惊异之色更甚。

《清静经》虽是神真道的经文,可大道修行,本就有相通之理,內丹一道亦是讲究“性命双修”之道。

性者,心也、神也、心性也。

何为“心性”?

明我,去妄,悟真是也!

这本经书所述之理並不玄奥,反倒是通俗易懂,无非是阐述清静无为,慾念便消,从而心神自寧罢了。

可懂归懂,却难以明悟。

古往今来,大道之理由多少前人阐述,多少后人追寻,当今种种典籍所述,无一不是鞭辟入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