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重要的是,刘备並不是空谈,当场赋予诸葛亮开府权,从此相权与皇权平起平坐!
故而自从昭烈帝驾崩后,诸葛亮却是不敢有一天的鬆懈,比之之前更加勤勉,务必要求事必亲为。
虽然感受到身体一日不如一日,但是他並没有停下来,而是寄希望在自己追隨昭烈帝后尘前,完成三兴大汉的伟业。
诸葛亮將思绪从几年前收回,看著路边熟悉的景色快速向后跑去,他知道,成都要到了。
这次回来,他没有通知任何人。
这並不是他头脑一时发热做出的决定,而是政治嗅觉敏锐的他感受到了一股不同寻常的意味。
几日前,阿斗密信突然送到汉中,驛卒交代这是连夜送来的。
起初,诸葛亮刚刚拿到信的时候並没有当回事,只以为是阿斗劝自己多休息的话。
毕竟之前也有过先例。
但当诸葛亮摊开那席绢薄册之后,刚刚读了没几行,便瞬间浑身毛骨悚然。
信中曾言:
“相父览阅:朕临朝视政,每思北伐大业,然本土豪族多怀异心,推諉粮草、掣肘军机,於国之大事阳奉阴违。今欲破此局,当速开科举取士之道。寒门子弟无宗族勾连、无利益纠葛,若授以监察之权,必能刺举豪右不法,纠察隱匿之罪。如此则政令得通,粮草无虞,北伐之师方有胜算。”
读到此处时,诸葛亮的脑海中已经开始思考此事可行性,但依旧认为成功率不高。
就算以强横之力推行,全然不顾士族反对,那失去的也將会更多。
那时,诸葛亮只以为这是阿斗这个小孩子的心血来潮,並未顾全大局。
但诸葛亮继续看下去,他发现,是他错了。
“本土豪族屡碍北伐,朕意当另闢蹊径。可暗借科举之名,择商贾子弟中干练者,委以太仓令、军市丞等职。彼等久困於庶途,一朝得入仕籍,必倾財输力,以报圣恩,暗中襄助北伐。此举亦可广布声名於魏吴,落魄寒门见商贾之子尚能科举入仕,必竞相来投。如此,既避豪族之忌,又可坐收实利。”
看到此处,
诸葛亮算是彻底明白为何阿斗会差人连夜送来这封密信。
这科举制,可是三兴大汉的一味猛药,用的好,则汉室可兴,用不好,兴復汉室便成了空谈。
但诸葛亮心中已经有了一个定夺,
改革!推行新政!
但遵循一个句话,一个原则,那便是阿斗这封密信上的最后一句——
“科举乃虚设之局,名为选才,实则收商贾之资、聚寒门之力,削豪族之权柄,集天下之政令於中枢,以倾举国之势,成北伐宏业。”
每每想到这句话,诸葛亮都会暗暗称妙,称讚想出这个想法之人绝对是当世大才。
以诸葛亮对阿斗的认识,他知道这番理论绝对不是阿斗能够想出来的。
“所以,在阿斗身后教他这套理论知识的人到底是何人?”
诸葛亮握著羽毛扇的手攥的更紧了。
他闭上双眼,將这几日发生的事情全都在大脑中不断如走马灯一般再次重现。
从阿斗密信中惊天之言开始,诸葛亮早就看不顺眼的黄皓拿著一封“求死信”找到他,请求处死他。
当然,看黄皓临死前的反应,很明显不知道丞相为什么会突然要杀了他。
之后董允等人的密信便如雪片般飞来,什么后主受奸佞误导,什么小人背后挑拨丞相与后主关係。
当晚,诸葛亮便决定动身,秘密出城,就连汉中都督魏延对此事都一无所知。
不过,半路上拦截的驛卒带来的消息才是最让诸葛亮揪心的。
简短的四个字让诸葛亮揪心不已,
“圣驾失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