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91章 科举初见成效  三国:从讲出师表开始三兴大汉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最新网址:m.92yanqing.com

“相父所言极是。寒门难出贵子,非其不才,乃困於生计,缺於教化。此非一日之功。然有此二人,便是好的开端。证明寒门亦有才俊,科举之路,並非虚设。待日后府库充盈,或可设官学、兴教化,让更多寒门子弟有书可读。”

他顿了顿,看向诸葛亮:

“相父此番安排,甚为妥当。选拔了些可用之才,如那懂商贾的王铭;安抚並掌控了小世家,用他们填补空缺;也给了寒门一丝希望。更重要的是,”

刘禪拿起那份名录,晃了晃:

“有了这科举制度,朝廷选官就有了规矩,不再是全凭举荐、门第。天下士子,无论出身,皆知苦读应试,便有一线入仕之机。这便是在天下人心中,立下了一个相对公正的晋升之途。此途一开,人心便有了盼头,有了归附朝廷的念想。这才是科举最大的用处。”

诸葛亮微微躬身:

“陛下明鑑。开科举,首要便在『立制』与『归心』。选拔可用之才,解燃眉之急,是其一。打破门阀垄断,为朝廷广纳贤才开闢新路,是其二。向天下昭示朝廷唯才是举、泽被四方的决心,收拢士子之心,稳固国本,方是其根本。

此次科举,虽中选者多为小世家与商贾子弟,寒门寥寥,然制度既立,根基已奠。假以时日,辅以教化,必能如陛下所言,人才辈出,为国所用。”

刘禪轻轻的將名录放回案上,

“好。此次中选者,就按相父方才所议,依其才具、背景,分派官职。让蒋琬擬好任命文书,呈朕用印。这科举,开了个好头。日后,当使之更加完善,真正成为我大汉取士之正途。”

“臣遵旨。”诸葛亮拱手应道。两人目光再次落在那叠答卷和名录上,殿內一时安静,只有纸张轻微的翻动声。

......

月余后,成都城內,一处守卫森严的大型官仓。

仓內阴凉乾燥,空气中瀰漫著织物和盐的气味。刘禪在诸葛亮、郭攸之、蒲元、蒋琬等人的陪同下,正在视察。

郭攸之引著眾人来到一排高大的木架前,架子上整齐堆放著成匹的锦缎,色彩绚丽,在昏暗的光线下也泛著光泽。

“陛下,丞相请看。此乃新式楼机所织蜀锦,与旧锦对比。”郭攸之拿起两匹锦,一匹明显更厚实紧密,图案也更清晰繁复。“新锦质地更密,更耐磨,图案可织造得更为精细复杂。產量,较旧法提升近一倍有余。”

蒲元在一旁补充道:

“工匠们现如今已然熟练,新机运转顺畅,分散在各织坊,隱蔽使用,尚未引起外界过多注意。”

诸葛亮拿起那匹新锦,仔细摸了摸质地,又对著高处透下的光线看了看图案,点点头:

“甚好。此锦品质,確非旧锦可比。”

刘禪看向郭攸之:“不知道如此新锦外销,定价几何?旧锦又当如何?”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