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官员来源,你们以为咱不能重开科举选拔?
记住,三条腿的蛤蟆难找,读书士子却是一抓一大把!”
朱標又急又气:“父皇,您怎能如此轻视圣人子弟!”
朱元璋翻了个白眼,懒得理会这个“天真”的大儿。
陈锋却是呵呵一笑,继续说道:“陛下真觉得此事如此简单?难道不怕重蹈洪武三年开科取士的覆辙,再次出现南北失衡的局面?
再者,当年陛下聘请山东黄二贤出山,却遭拒绝。人家不过不愿出仕,陛下竟一怒之下將其抄家灭族,此举寒了天下有才之士的心!
若天下士子真的唾手可得,陛下又何必兴办国子监,苦心培养天子门生?
陛下何必自欺欺人,要在短时间內选拔出数千能熟练治理地方的人才,谈何容易?
就算將吏部官员累到吐血,怕是也难以办到!”
朱元璋猛地看向陈锋,眼神中满是愕然。
朱標连忙趁热打铁:“正是!当年黄二贤为拒徵召,自断拇指,从此无法执笔。父皇盛怒之下灭其九族,致使天下士子与我大明离心离德,愿意出仕为官者寥寥无几。
北方歷经战乱,人才凋零,若科举只取南方士子,其势力必將坐大,日后难以制衡。
父皇,何必如此决绝!”
朱元璋正要反驳,陈锋却不给机会,继续滔滔不绝:
“官员来源只是其中一个小问题。陛下若大开杀戒,必將导致各地行政僵化、效率低下,制度失去灵活性,財政审核流程愈发繁琐。官员们因害怕追责,必定拖延政务,甚至形成『多做多错,不做不错』的消极风气。
而且,此举会加剧官僚体系的恐惧心理,官员们人人自危,决策趋於保守,创新不足。
地方治理也会因此恶化,许多官员为求自保,虚报政绩,反而让官场腐败更加隱蔽!”
“更严重的是,陛下此举治標不治本,根本无法改善財政制度的弊端。运输损耗等问题若不妥善解决,日后必定还会出现类似『空印』的变通手段,难道届时陛下又要大开杀戒?
还有,如此会让许多读书人都对仕途產生了畏惧之心,甚至有部分士子为躲避徵召,选择躲进山林隱居避世,削弱了大明官僚体系的人才储备
最后,陛下『寧可错杀,不可放过』的办案方式,严重损害司法公正性,破坏大明律法的客观性,只会助长冤假错案之风!”
一口气说完,陈锋微微喘息,摊开双手道:“这些並非臣信口胡诌,而是后世诸多歷史专家研究『空印案』后总结出的弊端。
陛下决定大开杀戒前,不妨仔细想想,这些后果能否承受?若能,当臣没说!”
朱標眼神中满是期待,急切地劝道:“父皇,『空印案』的弊端实在太大,於国於民皆有害无益,还请父皇三思啊!”
此刻的朱元璋,完全没听到朱標在说什么,早已被陈锋的话惊得目瞪口呆,只觉后背发凉,心中掀起惊涛骇浪。
真这般严重?
朱元璋有些不可置信。
陈锋似乎看懂了朱元璋的眼神,点点头,继续沉重道:“比陛下想的还要严重。陛下的极端手段或许能在短期內让大明官场看似清廉,但从长远来看,反而会助长贪污腐败之风。
特別是陛下驾崩后的大明,贪官污吏之多,远超其他朝代。
这大概就是被陛下的高压政策压抑太久,一旦失去约束,便彻底爆发了。
更要命的是,此举加剧了明代官场的保守与恐惧文化,大大削弱了官员治理地方的能力。
『不做不错』的执政理念贯穿大明两百多年,后世大明的灭亡,地方官员不作为难辞其咎!”
这番话可谓一针见血,几乎直指朱元璋“空印案”决策与大明灭亡的间接关联。
毕竟,朱元璋执政期间制定的诸多严苛死板的规章制度,早已为大明后期地方政务瘫痪埋下隱患。
若不是出现个张居正力挽狂澜,大明或许早在万历年间就覆灭了。
而大明后期的政务腐败程度,著实令人触目惊心——由一位以严苛治吏著称的开国皇帝建立的王朝,后期贪官污吏竟如此之多,实在令人唏嘘。
朱元璋被陈锋的话震得双手微微颤抖,眼角扯了扯,不经意间咽了咽口水,语气不自觉地缓和下来:“那依你之见,该如何处置?难道要放过那群欺君罔上的奸臣?”
虽说心中已然动摇,害怕留下诸多隱患,但他又实在不愿轻易放过那些人。
朱標一直悬著的心,此刻终於稍稍放下,长舒一口气,心中对陈锋的感激难以言表。
还得是陈锋啊!
父皇既然这般问,此事便有转机,那震惊朝野的“空印案”,或许真能就此避免。
想到此处,他也满怀期待地看向陈锋。
陈锋也暗自鬆了口气,看来朱元璋虽固执,但只要事关大明未来,便会保持清醒。
他当即开口:“臣並不反对陛下『杀鸡儆猴』,確实有些贪官罪大恶极,死有余辜。
但太子殿下说得对,涉案官员不可能全是贪官,其中必有被冤枉的清官。
所以,应当区分『恶意贪污』与『流程性违规』。
对恶意贪污者,严惩不贷;
对流程性违规者,以警告、罚俸、降职等方式处理即可。”
朱標兴奋地拍手叫好:“妙啊!此计甚善!”
朱元璋沉思良久,终於缓缓点头:“那就按你说的办!”
陈锋会心一笑,这场风波,总算暂时平息了。
…
可与此同时,朝野上下,皆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各部官员人心惶惶,人人自危,生怕此事波及他们。
而某些心思活泛之辈已经开始在思索如何从此次风波中获得政治收益。
被革职在家闭门思过(实则软禁)的胡惟庸便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