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晴则高效地完成了奇点科技的初步介绍ppt,內容简洁明了,重点突出了“启示录”软体在解决复杂材料模擬问题上的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
她还细心地查阅了陈敬德院士及其团队近年来的主要研究成果和公开报导,为苏阳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背景信息。
第三天上午,苏阳按照约定时间,在新租的办公室里,通过加密视频会议软体,与远在京州的陈敬德院士及其核心团队成员进行了连接。
屏幕的另一端,陈敬德院士端坐在会议室主位,他身旁是那位发邮件的刘助理,以及三四位看起来经验丰富的中青年研究员。
他们表情严肃,带著审视的目光。
“陈院士您好!我是奇点科技的苏阳。”苏阳平静地开口,声音清晰而沉稳,丝毫没有因为对方的身份而露怯。
会议室里,陈敬德院士微微頷首,目光锐利地打量著屏幕上这个看起来异常年轻的青年。
他內心其实是有些惊讶的,没想到开发出“启示录”这样软体的核心人物,竟然如此年轻。
“苏先生,你好。”陈院士开口,声音洪亮,“我们收到了你的邮件和技术报告,印象非常深刻。今天,我们想更直观地了解一下『启示录』软体,並就一些技术细节进行探討。”
“非常荣幸。”苏阳微微一笑,隨即共享了自己的电脑屏幕。
演示开始了。
苏阳没有过多地介绍软体的界面和常规功能,而是直奔主题,选择了之前发送的高温合金蠕变行为模擬案例。
他熟练地操作著“启示录”软体,输入参数,构建模型,启动计算。
屏幕上,复杂的原子结构模型流畅地展现出来,各种数据曲线实时生成。
“各位老师请看,这是我们针对x型高温合金在1100摄氏度、150兆帕应力条件下的蠕变过程模擬。『启示录』採用了一种我们独立开发的动態多尺度耦合算法,能够在保证原子级精度的前提下,大幅提升大体系、长时间尺度模擬的效率……”
苏阳一边操作,一边条理清晰地进行讲解。他的语速不快,但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充满了对技术的自信。
京州国家材料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內,陈敬德院士和他的团队成员们,起初还只是带著审视的目光,但隨著演示的深入,他们脸上的表情逐渐发生了变化。
从最初的平静,到微微的惊讶,再到后来的凝重和专注。
当苏阳展示到“启示录”对微裂纹萌生机制的原子级细节模擬,並精准预测出其扩展路径时,一位戴著眼镜的中年研究员忍不住发出一声低低的惊呼。
陈院士的眉头也微微扬起,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亮光。
他提出的几个关於算法细节和模型参数设定的问题,苏阳都对答如流,甚至还能从更深层次的物理化学原理上给出解释,其理论功底之扎实,让这些常年浸淫此道的老专家们也暗暗心惊。
更让他们震撼的是“启示录”的计算效率。
以往他们实验室用最顶级的商业软体,模擬类似规模和复杂度的模型,往往需要数天甚至数周的时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