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陆明天神下凡一棒打死恶妖,救下全城百姓,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什么陆明下了田,一人可抵数十青壮汉子,劳作完后依旧健步如飞,神色自若······
总之,在青山村村民的心目中,陆明不是神仙,却胜似神仙。
这等人物,也將儿子送去张先生的私塾读书。
可想而知,这张先生必然也有些学问在身。
於是即使不重视让后代读书的,也会赶著让家里那光著两屁股蛋,只会垂著小啾啾蹲在地上玩泥巴的小娃去张先生的私塾里听课。
莫管听得懂听不懂。
听就是了。
陆明对此倒不太在乎。
村里教育普及,是好事。
那张先生的学问他也知道,年纪不大,也有几分酸腐儒生的味道,但学问还算扎实,三观也很板正。
总的来说,为人老实耿直。
让这样的人来教孩子,大抵不会出什么岔子。
家里点著油灯,陆安坐在木桌前,愁眉苦眼的对著一张宣纸发愣。
一双小腿垂在半空,前后乱晃,可等到砚台里的墨水都快干了,也没有动笔的意思。
晚上难得有光,柳兰便搬了小木凳,坐在陆安身边,借著油灯做起了针线。
陆明默默来到小儿子身后,看了一眼,宣纸上是先生今日布置的作业。
不是很难,大抵是一些古文的默写,还有一道论述题。
“古有圣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然,何为道?道於何处?”
陆安这小子显然没用功。
古文默写一道也答不上来。
没他哥学武半分肯下苦工,倒是白瞎了儒生这天赋。
陆明倒没有多生气,只是觉得好笑。
正要负手离去,却见小儿子手突然一紧,似要下笔。
所谓默写,会便是会,不会便是不会,没甚么好思索的。
思考良久才下笔,想必是要做最后一题。
道是什么?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
或雋永深刻,或故作深刻,泛泛而谈。
不管怎样,这样的问题,对一个四岁小童而言,还是太过超前了。
陆明挑了挑眉,突然有些好奇小儿子的答案。
儒生······
气运不会骗人。
小儿子这一落笔,说不定能带给他几分惊喜。
墨水浸染宣纸,写出歪歪扭扭的一行字。
令陆明意外的是,不止是那道论述题,前面的默写题也都写了一些。
只不过多数是胡乱拼凑。
最后那道论述题下,也只写了一句话。
“私塾与我家之间有一条路,娘常说,这路叫道路,所以我想,所谓道,便是一条让人高兴不起来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