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你怎么还有喜欢的人?
沈恩站在改建的铁匠铺內,熔炉的余温尚未散去,泥土与炭火的味道瀰漫空气。
这种熟悉的味道,不禁让他回忆起小时候,
前世,他爷爷沈铁山,是十里八乡响噹噹的“沈铁匠”。
沈家的铁匠铺子,从曾祖父那辈就传下来了。
爷爷沈铁山更是把祖传的“加钢淬火”手艺练到了极致。
他打的锄头,刃口嵌著精心锻打融合的钢芯,淬火火候拿捏得分毫不差,一锄下去,入土利落,不捲刃,不断裂,一把锄头能用上十几年甚至二十年。
农忙时节邻村的汉子们寧愿多走几里路,也要排队等著沈铁山亲手打的锄头镰刀。
那时候啊,锄头按斤卖,八毛钱一斤,沈铁山的“加钢锄”能卖到一块二,还不愁销路。
靠著这些,还有传遍周边几个村子的铁匠名声,爷爷是当时为数不多的“万元户”。
风光一时无两。
这份底气,也让沈家得以与苏穗家那样的知识分子家庭结下缘分。
只可惜好景不长。
从80年代中后期起,时代悄然变迁。
越来越多的青壮年不再满足於“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
广播里、报纸上,“打工”“特区”“南下”等新词逐渐取代了田间的號子。
起初是几个胆大的年轻人放下锄头,揣著梦想挤上绿皮火车,奔向沿海城市的工厂。后来,成群结队的青壮年离开。
乡村渐渐空荡,只剩老人与孩子。
沈恩还记得,曾经从早到晚迴荡的打铁声,变得只在清晨偶尔响起。
苏穗家倒是越来越高大上。
而他家,则越来越像是“农民”。
老爹常梗著脖子说:“农民怎么了?农民才是主人嘞!”,可沈恩总觉得不是这样。
原因,年幼的他也说不出来。
只是每次去苏穗家里的时候,他感觉苏穗父母看自己的眼神变了。
从最开始的欢迎,到现如今的冷淡。
到了初中,那种隱隱的嫌弃甚至无需掩饰,
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沈恩开始变得不喜欢去苏穗家。
和苏穗也有意拉开些许距离,
如果不是那次苏穗离家出走,自己怕是会在高中时期,就和青梅竹马分道扬吧?
想起两人上大学时,背著她父母在上海偷偷领结婚证的画面,沈恩既是怀念又是惆帐。
“沈恩~沈恩~~”
莉莉安在他眼前挥挥手,声音把他拉回到了现在。
沈恩望向她那翡翠般的眼睛。
明明眼睛顏色完全不同,可不知为何,让他又想起了过去的苏穗。
莉莉安笑起来:“感觉你这些天捣鼓泥巴都变傻了好多!”
“哪有。”沈恩回復,注意到她拎著一篮子刚从王宫御厨拿来的点心。
他也不客气,伸手就想取一点吃。
“!洗手!洗完手才能吃!你满手的泥巴!”
“行。”
趁他洗手这段时间,莉莉安不断打量这个小作坊。
闻到土腥味她还皱了皱鼻:“沈恩,你这地方怎么跟地窖似的?整天玩泥巴,到底烧出什么宝贝了?”
“那边。”
沈恩头也不抬,指了指桌上摆放著第一件勉强成型的骨瓷碗一一乳白色泽,触感温润,虽未达到前世景德镇的极致工艺,但在这个世界已属罕见。
莉莉安放下篮子,走过去,捧起碗,翡翠般的眼晴瞬间亮起。
她小心翼翼地摩著碗壁,透光性让烛火在碗身映出柔和光晕。
她伸出手指弹了弹。
这个碗当即发出清脆的“叮”声。
她惊嘆道:“这...比我那个还漂亮!这就是你说的骨瓷?真的用骨头烧的?”
“牛骨灰,高岭土,长石。”沈恩简短解释,洗乾净手上的泥,“这只是初版,釉料和温度还得调。等稳定了,能做得更薄更白。”
莉莉安捧著碗爱不释手地把玩。
公主殿下对没见过的稀奇物件就是喜欢,忽地想起什么,狡点一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