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青回忆了一下刚才的情况,顿时有些余悸。
刚才完全上了头,顾不得別的了。
对皇帝发火併不是彰显自己多厉害,而是真的恨铁不成钢。
明明剧透了那么多未来,皇帝始终无动於衷。
科举推行的难度是很大,不做尝试又怎会知晓阻力来源於哪里。
纵使科举得不到推广,医疗乃至开垦荒地,亦或者招抚流民屯田也是毫无进展。
反正事情已经发生,再去纠结什么没有意义。
不知道这次喷了皇帝,能否让皇帝看清局势。
方紘在此时跑进来报告,皇帝与蹇硕正朝著玉堂殿而来。
何青有些无奈,皇帝和蹇硕离开不到一个时辰,怎么又跑了回来。
才与皇帝发生过不愉快,显得有些尷尬。
“我知道了,你下去吧。”何青疲惫的摆了摆手。
很快,皇帝与蹇硕走了进来。
何青深吸一口气,躬身行礼道:“陛下。”
“你给我看看罪己詔写的怎么样。”刘宏將罪己詔放在桌子上。
“罪己詔?”何青有些错愕的看了眼皇帝,拿起来仔细的阅读。
上面写著许多皇帝认为的过错,同时打算减免赋税、开仓放粮、賑济流民等等。
认错的態度很真诚,也为下一步做好了铺垫和规划。
何青看完以后,沉吟了一下道:“写的很好,罪己詔没必要写的这么详细,向天下人表示一个態度就行,让他们明白天子意识到了过去的错误,今后不再犯错。”
刘宏缓缓转身,不去看何青,深沉道:“你不是希望我休养生息吗?一併执行下去,我已召集公卿明日朝会,到那时我会在朝会上提出科举、医疗等事项,御史台的改制我已经下令。”
何青欣慰的点了点头,迈出去第一步,后续的就不会有那么大的心理负担。
万事开头难。
不管最后能做到什么地步,起码皇帝有了这个態度。
改革这种事最怕犹犹豫豫,要么支持到底,要么一票否决。
不过改革光是皇帝下决心还不行,需要一群志同道合的臣子来辅佐皇帝。
何青摸著下巴,若有所思道:“陛下可以適当提拔一些人,为这些人讲述科举、医疗的重要性,由他们落实到位,这些人是不是世家和士人无所谓,一定要有改革的决心。”
“可有推荐的人?”刘宏双目低垂,思考著何青的话。
何青摇了摇头道:“您自己判断,毕竟哪些人能用,哪些人不能用,您其实比我更清楚。”
当皇帝的岂会不知世家的分布,他无非是了解一些人的人生罢了。
真要说起对汉室的忠心程度,皇帝心里面比谁都清楚。
此时的汉室尚有人心,还並未到几十年后的地步。
何青想了想道:“之前我说过医疗的制度,现在说一下科举的制度,上次我说的是各郡国举办,我后来想了想觉得不太靠谱,毕竟科举此前从未进行过。
除了太学和鸿都门学以外,陛下可在设立国子监,国子监的学子是科举上来的学子,任何权贵都不能往里面塞人,陛下每年在雒阳举办一次科举,面向全天下人。
每年定下考试的题目与范围,选取成绩前一百名者入国子监,科举的考试由陛下亲自督办,到时国子监的学子们皆是天子的门生。
关於科举的科目,这个您要仔细考虑,可以適当的给世家开一两个科目,让他们也进入国子监,將他们培养起来,先按照这个制度进行个五年八年的,待天下人接受了科举,再慢慢的向地方推广,同时进行整改。”
想要让科举顺利推广,少不了世家的支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