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位监考教授从楼里走出来,手里拿著一张名单,说道:“笔试成绩已经评阅完毕,以下考生通过,可以参加下午的口试:王建国、李卫东...“他念了八九个名字,停顿了一下,“...方青云。“
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惊讶的议论。方青云握了握母亲的手,露出胜利的微笑。
“请通过的考生下午两点准时回到这里参加口试。需要提醒的是,口试將由外语系主任亲自担任主考官,难度较大。“教授特意看了方青云一眼,“祝大家好运。“
林茹激动得眼眶发红:“青云,你听见了吗?你通过了!“
方青云点点头,心里却明白真正的挑战还在下午。笔试可以靠死记硬背,口试才是检验真实水平的时刻。
他们在校园食堂简单吃了午饭——两个馒头和一碗白菜汤,了五分钱。林茹本想给儿子买个肉菜,被方青云坚决拒绝了。
下午一点五十,他们回到考场。这次只有九个人等待,除了方青云,其他都是二十多岁的青年。没人再对他指指点点了,取而代之的是好奇和些许敬佩的目光。
两点整,一位头髮白、精神矍鑠的老者走进会议室,身后跟著上午的监考教授。
“我是外语系主任吴文瀚。“老者声音洪亮,“下面叫到名字的进来考试。第一位,王建国。“
等待的过程格外漫长。方青云是最后一个。当他的名字被叫到时,林茹紧张地捏了捏他的手:“別怕,妈在外面等你。“
会议室里,吴教授坐在长桌后,面前摊开著方青云的笔试试卷。旁边还坐著两位老师,看起来像是俄语专业的教授。
“方青云同学,请坐。“吴教授推了推眼镜,“首先恭喜你笔试成绩优异,特別是这篇作文,用词准確,文笔流畅。“
“谢谢老师。“方青云规规矩矩地坐下,手心微微出汗。
“现在开始口试。第一部分,请用俄语自我介绍。“
方青云深吸一口气,用清晰標准的俄语说道:“e cpeдhen шkoлы...(我叫方青云,今年十二岁,初中一年级学生...)“
他流畅地介绍了自己的家庭、学习俄语的经歷和对翻译工作的理解,期间吴教授不时点头,另外两位老师交换著惊讶的眼神。
“第二部分,现场翻译。“吴教授拿出一份文件,“我將用中文读一段话,请你立刻翻译成俄语。“
这是一段关於中苏友好的政治论述,包含不少专业术语。方青云集中全部注意力,几乎在吴教授话音刚落的同时,就流利地翻译了出来,连“无產阶级国际主义“这样的复杂词组都准確无误。
最后一部分是自由问答。三位考官轮番用俄语提问,从日常生活到国际形势,问题越来越难。方青云虽然额头冒汗,但始终对答如流,甚至在某次回答中纠正了考官的一个语法错误。
口试持续了整整四十分钟,远超前面几位考生。结束时,吴教授摘下眼镜擦了擦,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方青云同学,你的俄语水平令我非常惊讶。不仅词汇量大,发音標准,而且对俄语语法有著超乎年龄的理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