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青云的《大国崛起之英国》被桓大使寄回国內后,起初並未引起太大波澜。然而三个月后,外交部转来了一封来自国务院研究室的信函,对方青云的研究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该书“资料翔实、见解独到,对研判西方经济模式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很快,方青云的行政级別从18级晋升至16级,正式成为正科级外交官。代办处的同事们纷纷向他道贺,老成持重的郑怀远参赞难得地拍了拍他的肩膀:“小方啊,你这可是破格提拔,咱们外交系统里可不多见。“
方青云只是笑笑,依旧每天准时出现在代办处那间狭小的办公室里,伏案整理经济数据。他並不清楚自己的书在国內高层引起了怎样的討论,但他敏锐地察觉到,代办处收到的国內指示中,关於“对英经济合作“的条目明显增多了。
1960年底,在桓大使的推动下,方青云的著作被翻译成英文,由伦敦一家左翼出版社出版,书名改为《英国何以强大:一个东方观察者的视角》。起初,方青云对这本书的市场反响並不抱期望——毕竟,一个中国外交官写的英国歷史,英国读者会感兴趣吗?
然而,出版后的反响却出人意料。
《泰晤士报》文学副刊刊登了一篇书评,称这本书“跳脱了传统欧洲中心主义的敘事,以冷静客观的笔触剖析了大英帝国的兴衰逻辑“;伦敦经济学院的一位教授甚至在课堂上將本书列为推荐读物。短短半年內,首印的3000册销售一空,出版社紧急加印。
“青云,你的版税支票。“代办处的机要秘书林秀琴將一张薄薄的纸片放在方青云桌上,眼中带著揶揄,“你现在可是我们这里最富有的人了。“
方青云扫了一眼金额:872英镑。这在当时的英国相当於一个普通工人两年的收入。他毫不犹豫地签下名字,在收款人一栏写上“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英国代办处“。
“你这是......“林秀琴愣住了。
“捐给组织。“方青云轻描淡写地说,“国內现在外匯紧张,这些钱能买不少急需的物资。“
这件事很快传遍了整个代办处。桓大使在周例会上特意提起此事,虽然没有点名表扬,但所有人都知道他说的是谁。会后,郑参赞悄悄塞给方青云一包中华烟:“国內刚捎来的,大使让我转交给你。“
1961年初,方青云的工作重心正式转向对英物资採购。当时国內正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急需进口化肥、医疗设备和精密仪器。但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严格的贸易禁运,即便允许出口的商品,价格也往往高出市场价30%以上。
方青云的“作家“身份意外地成为了突破口。
在一次工业设备展会上,方青云以“《英国何以强大》作者“的名义与伯明罕一家机械厂的销售经理攀谈起来。对方是个歷史爱好者,对方青云书中关於工业革命的章节讚不绝口。
“你们书里提到的那个专利制度案例,我祖父当年就是受益者!“经理兴奋地说,“真没想到能遇见作者本人。“
两天后,这家工厂以低於市场价15%的价格,向中国出售了一批二手的车床设备——儘管合同上註明这些设备將运往“缅甸“。
“这就是知识的力量啊。“回程的火车上,郑参赞难得地开起了玩笑,“早知道我也该写本书。“
方青云望著窗外飞驰而过的英格兰田野,轻声道:“他们愿意打折,不是因为我的书,而是看到了未来的可能性。“
然而,方青云很清楚,英国商人的让步是有限度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