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青云回到使馆时,伯尔尼的晚霞正染红联邦广场的喷泉。他刚走进大厅,迎面碰上了准备下班的秘书小张。
“方同志回来啦?“小张抱著文件站住脚,“李大使刚才还问起您呢,说让您回来后去他办公室一趟。“
方青云点点头,整理了下衣领,径直走向二楼。轻叩雕木门后,里面传来李大使沉稳的声音:“请进。“
推门而入时,李大使正伏案批阅文件,桌上摊开著几份外交照会。见是方青云,他放下钢笔,露出温和的笑容:“青云同志,来到瑞士还习惯吗?“
“习惯,大使。“方青云在会客椅上坐下,“实际上,我有个意外收穫需要向您匯报。“
“哦?“李大使摘下老镜,露出感兴趣的神色。
“今天在日內瓦湖畔的咖啡馆,我偶遇了圣-琼·佩斯先生。“
李大使的眉毛微微扬起:“那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诗人?“
“是的,而且他曾在1920年代担任法国驻北平使馆的外交官。“方青云详细敘述了交谈的经过,重点提到对方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以及临別时留下的巴黎地址。
李大使听完,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这確实是个有价值的偶遇。“他取过便签本记下几个要点,“佩斯先生在法国文化界影响力很大,与戴高乐將军也有私交。“
“您认为这个联繫渠道值得跟进吗?“方青云谨慎地问。
李大使沉吟片刻:“这样,你写一份详细的会谈纪要,重点记录他关於中法文化交流的见解。我会转交给文化参赞评估。“他顿了顿,“至於他提到的巴黎地址...暂时记入非正式联络渠道名录。“
说著,李大使从文件柜取出標准报告表格:“按b类文化交流档案格式整理,明天上午交给郑参赞过目。“他温和地补充,“不用太正式,但细节要完整。“
“我明白了。“方青云接过表格。
临走时,李大使又叮嘱道:“对了,sl来的两位同志明天就到,你们可以一起討论下如何善用这个文化界的人脉。记住,一切以促进中法友好交流为前提。“
方青云会意地点头。离开办公室时,他听见李大使又拿起电话,温和地对那头说:“老郑啊,有个文化交流方面的情况,明天我们详谈...“
走廊的窗外,伯尔尼的夜色已完全降临。方青云知道,这次看似偶然的文学邂逅,或许能为即將开展的巴黎之行打开一扇特別的窗。
第二日上午,伯尔尼中国使馆的小会议室里,方青云第一次见到了两位即將同赴巴黎的同事。
李大使做了简短的介绍:“这位是经济处的陈志明同志,刚从阿尔及利亚调回来,精通法语和阿拉伯语。“陈志明约莫三十五岁,戴著黑框眼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