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秋,巴黎的梧桐叶渐渐泛黄。方青云陪同黄大使开始了密集的外交拜访,他们的足跡遍布巴黎各个角落——从富丽堂皇的市政厅到十三区简朴的洪门堂口,从索邦大学的教授沙龙到《费加罗报》的编辑部。
第一站是华侨商会。
会长林启华率领数十位侨领早早等候在会馆门前。黄镇一下车,鞭炮声便噼啪响起,红色的碎纸屑如雨般飘落。
“祖国终於来了!“林启华紧紧握住黄镇的手,声音微颤。
黄大使环视眾人,郑重说道:“各位乡亲,使馆的大门永远向你们敞开。祖国不会忘记每一位海外游子。“
方青云站在一旁,看到几位老华侨偷偷抹泪。半年前,他们还在为接收使馆四处奔走;如今,五星红旗已在巴黎上空飘扬。
第二站是洪门堂口。
陈鹤老堂主换上了多年未穿的黑色对襟衫,亲自在门前相迎。香案上供著关公像,两侧的红烛烧得正旺。
“黄大使,久仰了!“陈鹤抱拳行礼。
黄大使回礼,笑道:“陈老为接收使馆出力甚多,我代表祖国表示感谢。“
眾人落座后,陈鹤指著墙上新掛的“精忠报国“匾额:“自打使馆立起来,孩子们腰杆都挺直了。以前t岛的人总说我们'无依无靠',现在……“他冷哼一声,“看他们还敢猖狂!“
黄大使点头:“维护侨胞权益是使馆的首要职责。以后遇到麻烦,直接找方秘书。“说著拍了拍方青云的肩膀。
第三站是文化界人士的聚会。
雷米教授在索邦大学的小礼堂组织了座谈会。当黄da's用流利的法语谈到敦煌壁画与罗浮宫艺术的共通之处时,在场学者纷纷惊嘆。
“没想到中国外交官对艺术也有如此造诣!“《费加罗报》文化版主编低声对方青云说道。
方青云微笑:“黄大使是艺术大学毕业的。“
散会后,佩斯特意留下,將一本签名诗集赠予黄大使:“这是我新作的《风》,其中'东方篇'的灵感,正来自贵国的长城。“
最后一抹夕阳染红塞纳河时,车队驶回使馆。黄大使望著窗外掠过的巴黎街景,满意地说道:“青云,这半年的深耕没白费。你看,友谊的种子已经开始发芽了。“
方青云顺著大使的目光看去——街边报亭的橱窗里,《世界报》头版正刊登著黄镇与雷米教授的合影,標题赫然写著:《中f文化交流的新纪元》。
......
1963年12月,巴黎的冬日寒风凛冽,使馆院內的梧桐树早已落尽了叶子,只剩下光禿禿的枝干在风中摇曳。方青云站在窗前,望著窗外灰濛濛的天空,思绪万千。
“方秘书,黄大使请您去他办公室一趟。“林秀兰轻轻敲门,声音里带著一丝不易察觉的不舍。
方青云回过神来,点点头:“好,我这就去。“
他整理了一下衣领,深吸一口气,迈步走向黄大使的办公室。走廊里安静得出奇,只有他的皮鞋踩在地毯上发出的轻微声响。这两年来,他几乎每天都要在这条走廊上走几个来回,如今却可能是最后一次以驻f国使馆一等秘书的身份去见黄大使了。
黄大使的办公室门虚掩著,方青云轻轻叩了叩门。
“进来。“里面传来黄大使沉稳的声音。
推门而入,方青云看到黄大使正站在窗前,背对著他,手里似乎拿著一份文件。听到脚步声,黄大使转过身来,脸上带著温和的笑意:“青云啊,坐。“
方青云在办公桌前的椅子上坐下,腰背挺得笔直。
“来f国两年了吧?“黄镇问道。
“差一个月满两年,大使。“方青云回答。
黄大使点点头,將手中的文件递给他:“组织上决定调你回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