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还得跑一趟。我带著清单来到轧钢厂的仓库,找到了张师傅。张师傅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身材魁梧,皮肤黝黑,脸上总是掛著憨厚的笑容。他正蹲在地上整理各种钢材,听到我的脚步声,抬起头来,手里还拿著一把扳手。
“张师傅,忙著呢。”我笑著打招呼。
“哟,柱子啊,啥事儿这么风风火火的?”张师傅放下扳手,拍了拍手上的灰尘。
我把清单递过去说:“张师傅,我这项目又碰到个难题啦,这清单上大部分材料咱仓库都有,就是这剎车片材料,咱普通的可没有。我想问问您有没有啥办法?”
张师傅接过清单,仔细看了看说:“这剎车片材料可不常见啊,咱仓库里还真没有完全匹配的。不过,我也正巧有个想法。我听说城里有个废弃的旧工厂,以前是个生產机械零件的车间,说不定能找到类似的材料。你有空可以去碰碰运气。”
“谢张师傅了!您可真是帮了大忙。”我感激地说道。
“谢啥,都是为了厂里的工作嘛。”张师傅摆了摆手,又说,“不过那旧工厂破败得很,你去的时候可得小心点。”
我从仓库里取走所需的部分材料后,郑重地谢过张师傅,按照他的指引朝那废弃工厂赶去。路上,我看著周围的景象,街边的小店还带著一种质朴的气息,卖早点的摊位冒著热气,人们穿著朴素的衣服,脸上带著对生活的希望。1959 年,大家都在为了生活努力奋斗,每一个小目標都承载著对未来的憧憬。
到了破败的旧工厂,一股刺鼻的铁锈味扑面而来。我在杂物堆积如山的仓库里翻找,一个一个地检查著布满灰尘的箱子。汗水不停地从额头滑落,把我的衣衫都浸湿了。工夫不负有心人,我在一个几乎被遗忘的角落里发现了一堆看起来像是剎车片的材料。经过仔细检查,其材质和规格竟然跟我的需求十分契合。我欣喜若狂,急忙把材料带回轧钢厂。
回到教研室,我开始搭建临时工作檯。我把几张桌子拼在一起,又找来一些木板加固,採用榫卯结构连接,確保工作檯稳稳噹噹。还自製了一个简易夹具来固定碳钢型材,通过钻孔、攻丝等操作,让夹具能精准地卡住型材。我找来一些钉子和锤子,小心翼翼地把木板固定在桌子上,嘴里还念叨著:“小幽,你说这样固定牢不牢啊?”
“主人,这样已经很牢固了。您放心,以现在的基础,车架加工的时候应该不会出问题。”小幽在脑海中回应道。
车架加工的第一步开始了。我走向那台颇具歷史的老车床,这台车床是仿製苏联的老式普通车床,型號为 c620 - 1。我小心翼翼地把碳钢型材固定在车床的卡盘上,精准地调整刀具位置。小幽在脑海中適时提醒道:“主人,车床加工的时候速度要均匀,进刀量可不能贪多,不然刀具磨损太快,反而会影响车架精度。一般粗加工的时候,每转进刀量控制在 0.2 - 0.3 毫米;精加工的时候,每转进刀量要控制在 0.05 - 0.1 毫米。”
我按照小幽的指示,稳稳地启动车床。隨著工具机发出“嗡嗡”的轰鸣声,锋利的刀具开始切削碳钢型材,一道道耀眼的火在地面上绽放。我全神贯注地盯著型材,时刻关注著尺寸变化,遇到有点偏差就赶紧停机调整。通过千分尺和游標卡尺等量具,精確测量型材的尺寸,確保加工精度。
没过多久,车架的初步轮廓就显现出来了。我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对小幽说:“这车床操作可真不简单,不过看到车架雏形,我心里成就感满满。”
“主人,后续工序更考验技术和耐心。”小幽善意地提醒道。
我来到焊接区域,特意邀请了经验丰富的王师傅来帮忙。我把王师傅和张师傅都请来,向他们详细讲解我的设计思路和焊接要求。王师傅是个身材高大、皮肤黝黑的汉子,他看了看图纸后摸了摸下巴说:“这变速自行车车架结构確实复杂,焊接的地方也不少。不过凭我们这些年的经验,应该不在话下。”
三人齐心协力,一边研究图纸,一边准备焊接工具。我仔细地挑选著焊条,考虑到碳钢材质,我选择了 e4303 焊条,它的熔敷金属抗拉强度不低於 420mpa,能在保证焊接强度的同时,还有较好的工艺性能。
准备工作做好后,王师傅拿起焊枪,熟练地操作起来。隨著“滋滋”的焊接声,一道道均匀饱满的焊缝在他手下逐渐成形。我紧张地站在一旁,担心会出现什么紕漏。王师傅一边焊接,一边给我讲解:“柱子啊,这焊接可是个技术活。焊接电流要適中,电流太大,焊条容易发红,药皮脱落,影响焊接质量;电流太小,电弧不稳定,容易產生未焊透、夹渣等缺陷。你看,像这样,根据焊条直径,一般控制在 100 - 130a 比较合適。”
王师傅全神贯注,凭藉精湛的技艺和沉稳的操作,终於一气呵成地完成了车架焊接。我仔细检查,发现焊接质量超出预期,焊缝不仅饱满而且特別牢固。我不禁对王师傅竖起大拇指:“王师傅,您这手艺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焊接完成后,我来到铣床前,准备加工变速器的传动齿轮。这可是个技术活,对加工精度要求特別高。我从仓库精心挑选了一些合適的齿轮坯料,主要是 45 號钢,这种钢材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我把它们稳稳地固定在铣床上,反覆调整刀具和加工参数。我用的铣刀是高速钢刀具,型號为 w18cr4v,它的硬度高、耐磨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