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油烟墨太贵了,大人所说的三日一刊不现实。”
他觉得张允修还是太过想当然,“报纸”这个鲜有人涉猎的领域,想要开拓有太多困难。
张允修却自信满满:“油烟墨太贵,便用松烟墨,这纸张倒也不用太讲究,用些你平日里刻三国、水浒的边角料,能够看得清字迹就成,还有朱砂墨,咱们标题一定要用朱砂墨,不过含量低点没事,可以做出区别便可。
咱们主要还是卖的消遣玩意儿,成本自然越低越好。”
“可是.”余象斗苦着脸。“算起来,咱们还是入不敷出,您这定价太过低廉,一份不过五文钱,咱们需要卖出多少份才能回本?”
五文钱在万历朝的大明,也不过两个包子的钱。
“若不是一开始成本高,我还想定价三文钱。”张允修没好气地说道。
明代城市里的底层短工日薪大概是三十五文,所以五文钱差不多是他们能够负担起,又不至于太过心疼的价钱了。
“大人这”
余象斗瞪大了眼睛,觉得自己上了贼船。
这位爷不是想做生意的,而是来败家的啊!
张允修却笑着说道:“不要太过肤浅,你真以为咱们是靠卖报纸的一文一文赚钱的吗?”
“不靠卖报纸赚钱,还能靠什么?”余象斗有些糊涂了。
张允修一巴掌拍在他的脑后。
“哪里那么多问题?快去看看熔铅炉如何了。”
“是是是。”
余象斗捂着脑袋,朝着工坊后的冶炼炉跑去。
不一会儿,他便跟着匠头王二回来,二人用簸箕装着几个尚带余温的铅字。
匠头满脸都是灰,用铁钳子夹起一块:“成了大人!您这铅七锡二的方子真不错,不仅不沾板,硬度也是够的,比起铜版来成本低,比起木版来耐用清晰,您这是哪里来得方子?”
“这是你该问的吗?”余象斗刚刚挨了一巴掌,这会儿当即拍在匠头头上。
“没事。”张允修不在意地说道。“我这倒也不是什么秘密,前些日子遇到不少佛郎机人,从他们口中得知的技术。”
15世纪,德国人改进了活字印刷术,发明出铅活字,引发当时的印刷革命。
虽说距今一百多年,可大明朝内还鲜有铅字印刷,这时代信息太过于蔽塞了。
实际上,就算有学会铅活字印刷的,首先想的便是藏起来,当做传家宝一代代传下去。
这是封建时代的局限性。
“大人.小人小人”匠头嘴巴有点笨,十分局促。
张允修看出了他的心思,点头说道:“这手艺你今后可以用,不过记得去街头找几个可怜人的小孩,教授他们手艺,给他们几口饭吃。”
铅版技术早就有了,只要有心人去找,必然很快能找到。
况且,铅七锡三,并不是完美的配比。
这个时代,明朝人还没有发现锑矿,若能够加上锑,才是铅活字的完美配比。
等到报纸发展起来,抵消成本,再加上一点“铜”,这铅活字便可达到一两百年后的水平了。
听到这话,匠头顿时扑通跪下了,接连给张允修磕头。
“谢谢大人!谢谢大人!”
来古代这些天,张允修终究还是习惯了,古代人动不动下跪的习惯。
他继续说道:“你将这铅活字好好研究,这门手艺自然是你的,但若是做不好,可别怪我不客气。”
匠头得了首肯,哪里还有异心,当即点头。
“大人放心,小人今后必定为您做牛做马。”
这时代,拥有一门手艺就像是拥有了铁饭碗,能够让普通人乃至他一个家族都受益。
出了工坊,二人回到书房,印刷技术搞定了,这下子便是版面的问题。
“这版面咱们分成八栏,上头分作市井要闻、天象变化、科考拾遗.当然最为要紧的乃是小说话本这一栏目,咱们先行刊登我这本《大唐狄公传》,后续也可征集一些民间文人稿件,如此才能够持续发展.”
张允修说得头头是道,余象斗在一旁,拿着一只小炭笔,疯狂在手稿上记录。
听完后,余象斗不免恭维说道。
“大人构思精巧,令小人大开眼界啊!”
张允修撇了一眼对方:“莫要拍我的马屁,报纸还有什么问题么?咱们这几天一并解决。”
想了想,余象斗说道“这些日子,大人什么都安排好了,唯独这报纸的名字还没有取好。”
“差点忘记了。”张允修拍了拍脑袋。
他几乎没有什么犹豫,便说道。
“《万历新报》怎么样?”
“???”余象斗惊了一下,结结巴巴地说道。“这会不会.有些僭越了?”
张允修则是反问道:“本少爷是怕僭越的人么?”
余象斗:“.”
三十文日结短工工钱,出自明代何士晋《工部厂库须知》p413“新建廒仓,木、石、瓦、搭材匠短工每工三分五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