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8章 朕离不开张居正  大明:爹你让开,宰辅我来当!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新网址:m.92yanqing.com

第28章 朕离不开张居正

坤宁宫。

皇帝脚步很急,直直闯入了宫中,宫中一干宫女太监,早已经习惯皇帝在坤宁宫的作派。

赶忙有宫女前去通知王皇后前来接驾。

倒是不用通报,听到外头嘈杂之声,王皇后便知道,皇帝这个“不速之客”又来了。

如今后宫嫔妃并不算少,可皇帝还是喜欢找王皇后谈心,显然比起其他妃子来说,王皇后更加能够体谅皇帝。

当然,这一切将会在今后郑贵妃入宫之后,发生改变。

此时此刻,王皇后还受着恩宠,自然也是红光满面,她刚打算出去,便见皇帝已经入了暖间。

万历皇帝深深吸了一口气,房间里头的龙涎香气息,外加女子独特的清香,令他感觉到一阵心旷神怡,这心情便更好了。

也顾不上皇帝威仪了,对着皇后连道三声。

“快哉!”

“快哉!”

“实在是快哉!”

这三声,万历皇帝显然在心中憋了许久,现在喊出来,可谓是一吐胸中郁气。

皇后不太理解,显然是有些误会了,她脸上一红,低下头说道。

“陛下说什么快哉呢?”

万历皇帝尴尬解释说道。

“皇后你误会了,倒不是那个快哉。”

他拉着皇后到紫檀软榻上坐下,眉飞色舞地说道。

“可惜你未见到那些群臣的老脸,今日朝会之上,我算是见到.”

紧接着,万历皇帝将今日在朝堂上发生的事情,一五一十的说给了王皇后听。

当听到张允修一巴掌甩在魏允贞脸上的时候,王皇后吓了一跳,捂着嘴巴说道。

“那张士元竟然如此大胆,连当朝御史都敢打?”

这还是在大殿之上,要知道上一次在大殿群臣斗殴,还是在英宗正统年间,土木堡之变后,群臣将王振党羽在朝堂上活活打死。

王皇后惊讶的反应,让万历皇帝更加觉得舒心,他可不觉得张允修是大逆不道。

相反,万历皇帝觉得张允修这是在帮自己出气!

“打得好!张士元不是大胆,他这是在为君分忧!那些御史言官,各个都自诩清流,实际上干的都是乱臣贼子之事。

这报纸便是要让天下人看清楚,清流沽名钓誉之嘴脸!

若不打压打压他们的锐气,这些人快要忘记了,这大明的秤杆子究竟握在谁手里!”

若是可以的话,万历皇帝也想上去踹两脚魏允贞,可他贵为天子,实在是没有办法放开。

从前,万历皇帝面对这些清流官员,哪次不是谨小慎微,迎来弹劾和谩骂?

偏偏万历皇帝还不能反应过度,明明心中气愤,却还要憋在心中,营造出一名从谏如流的明君形象。

这些人,便连万历爷爷嘉靖都不怕,更不要说他这个从小看到大的小皇帝了。

不单单是张居正,似乎朝堂上是个人,就可以教训皇帝一般。

这样的情况,显然让皇帝积怨已久,今日朝堂上不过一次爆发罢了。

王皇后看出皇帝的心思,点点头说道。

“张士元此人看着是荒唐了些,可处处都顾及陛下的感受,比起那些大臣们好上太多。”

“何止是好上一点。”万历皇帝得意洋洋,捻起果楪里头的一块柿饼,送入了口中说道。

“张士元与他老爹可不同,元辅太过于循规蹈矩,张士元便是不同了,今日在朝会上将那魏允贞骂得狗血淋头,偏偏他还有理有据,一篇《议改土归流》,让所有清流对朕的攻讦都成了笑话!”

万历皇帝眉飞色舞地说道:“以清流之法,让他们不得不服从,可比起廷杖他们来,要舒坦太多了,朕恨不得朝堂上都是张允修这般的体己之人!”

“陛下先前提到张允修提前谋划了?”王皇后有些疑惑地说道。

万历皇帝点点头说道:“我让张伴伴给张士元传信,让他务必要将报纸办下去。他便说写了一大段,给朕分析了朝堂上可能发生之情况,说若有此争端,这几日上朝可以宣他上来。

我险以为他在诓骗朕,却不想他果真有妙计!

今日之后,清流言官该消停许多!”

王皇后捂嘴笑道:“这张士元还真是足智多谋。”

“他那不是足智多谋,乃是鬼点子多。”万历皇帝当即如数家珍。“皇后你是不知道,他从前还在与朕伴读之时”

万历皇帝显然很怀念那段童年经历,说起来嘴上都带着笑意。

王皇后认认真真听皇帝讲述,时不时还会恰当点评两句,极大满足了皇帝的分享欲。

说着说着,万历皇帝突然停下来,思虑说道。

“张士元此次着实帮朕出了气,可也将朝臣们得罪死了,好在他爹乃是元辅,没什么人敢动他,但朕也要赏他点什么,不能够让臣子寒了心。”

万历皇帝自然也懂得拉拢亲信的那一条,而如今张允修在他眼中已经成了自己人。

“皇后,你觉得朕该赏赐他点什么?照例,没有功名之臣子,受恩荫入尚宝司、御前侍卫、文华殿办事都是不错的。”

皇后则是摇摇头:“张士元此次成了众矢之的,陛下着急赏他官职,怕是又会引来群臣的不满,恐怕对张士元并非是好事。”

“朕管他们做甚?”万历皇帝撇撇嘴。“不过是一群沽名钓誉之徒!”

他显然对文官还带着怨气。

“陛下不可置气。”王皇后当即安抚说道。“臣妾想着,可先不予张士元官职,他如今经营着报纸,也难以上值。

不如让他荫补入国子监,国子监监生觐见陛下也是理所应当!待上一段时间,自国子监出,他即便没有功名,再补官身也是顺理成章。”

王皇后一番话有理有据,让万历皇帝顿时眼前一亮。

后世很多人觉得,明朝文人想要入仕,只能通过残酷的科举考试,若没有功名便不可当官。

其实上也不尽然,例如嘉靖朝的严世蕃,他便无功名在身,可还是官至工部右侍郎,便是通过恩荫入国子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