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章 红河岸的分田记  1949南征东南亚,海外建国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新网址:m.92yanqing.com

1949年7月的红河三角洲,天气异常炎热,地面被晒得发烫。李崇文签发的《分田令》像一场及时雨,衝散了这股炎热。

数千移民在南定城城外的晒穀场排成蜿蜒的长队了。晒穀场的中央搭了一个木台,木台边两根竹竿挑著红布,上面写著

"復兴军屯垦署分田处"

"军人军属优先"

军属们抱著大包小包的行李在排队,包袱里有著从老家带来的稻种。分田的军官在地契上写下“王富贵“三个字的时候,富贵媳妇李秀兰的手颤抖得都接不住递过来的地契。

自己的丈夫在战场上扛了五年枪,现在终於有了属於自己的土地了,她摸著地契上写著“十亩“的字,情不自禁的笑了出来。

十六岁的小军属陈小妹带著弟弟妹妹拿著父亲的烈士证,领到了十五亩水浇地。陈小妹看著界桩的木牌,“陈红河“三个字写在上面,这是李崇文特意让人给军人牺牲后,成为孤儿的孩子改的名字。

李崇文把军属和烈士的后代安排在一起,每个军属村都是復兴军的根基。

李崇文会经常去慰问军属,让復兴军的军人没有后顾之忧,不管是伤残还是牺牲,李崇文都会替他们照顾他们的家人。

当测绘员测量分给陈小妹土地的时候,陈小妹突然跪下,把她父亲的军帽埋进田里,大声痛哭,哭著哭著就笑了出来,笑的很开心。

排在陈小妹后面的是从龙城来的陈阿妹,她拿著亡夫的阵亡通知书和烈士证,怀里抱著未满周岁的婴儿。

如今看著木桌上一摞摞盖著红印的地契,陈阿妹的手在微微发颤。

"下一位,陈林氏,牺牲军属,应分田十五亩。"

分田军官的话音刚落,陈阿妹就踉蹌跑上去,双手小心翼翼的接过绣著稻穗纹的地契。看著地契上写著东至红柳塘,西至老榕树的字跡,突然想起丈夫在离开家前说的话,

"等打完这仗,咱们去红河种地。"

泪水不断的落在地契上,却笑著对怀里的孩子说道,“阿弟,咱有田了,再也不用挨饿了。"

晒穀场的另一边则是现役復兴军军人分田的地方,復兴军的新兵李光明正跟班长核对分田的名册。

李光明老家是岭南,父亲被日军炸死在侨乡,听到復兴军要南下分田,就直接跑去八桂当兵,报名的时候,手上还拿著用来討饭的破碗,李光明怀著对土地的渴望硬是从岭南走到八桂。

现在轮到他分田,分田的军官递过地契时,又多给了两张

"你是机枪手,在谅山战役上表现的很英勇,上面看到你的表现,决定再额外嘉奖两亩菜地。"

少年摸著纸上火烫的稻穗印章,突然想起训练时,班长和他说过的"枪桿子换田杆子",觉得扛了这么久的步枪不再是冰冷的,是火热的。原来这黝黑的枪管,真的能犁出土地,长出希望的种子。

午后太阳最烈的时候,分田处来了特殊的一家人。八桂籍的老兵赵铁柱拄著拐杖,由妻子搀著,走了进来,他们还带著三个面黄肌瘦的女儿。

赵铁柱在谅山战役中被炸断了右腿,原本以为被遣散后的生活会水深火热,现在却听见分田的军官大声的念到

"赵铁柱,二等伤残,应分田十五亩,另赠耕牛一头。"

赵铁柱的妻子当场跪下,三个女儿围在父亲周围,在地契上看了又看,没看出有什么不同,最小的女儿,指著地契的田界图说

"阿爹,这里画的是不是咱家的田?"

“我们以后是不是不用饿肚子了!“

赵铁柱用粗糙的手掌摸了摸小女儿的头髮

“这以后就是我们的家了,你和妈妈姐姐再也不用挨饿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