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地南方某个镇子的驛站前,镇长亲自为復兴军的移民队伍送行。七十二个孤女坐在卡车上,她们每个人的手里都拿著一个包裹,装著復兴军给她们的馒头和衣服。
"孩子们!"
"復兴军是你们的恩人,会带你们去有饭吃、有书读的地方。“
“將来出息了,別忘了给家乡寄封信。"
负责护送的军官挨个检查孩子们的包裹,
"有没有带家乡的辣椒种子?到了安南,种上从楚地带来的辣椒,可以让你们永远记得自己家乡在哪里,不会迷路。"
在卡车上,十岁的小穗想起几天前遇到復兴军的场面,她偷吃了復兴军的粮食。在被復兴军的军人发现后,对方並没有责骂她,反而给了她两个热乎乎的馒头,那是她吃过最好的一顿饭了。
小穗摸著包裹上写著"穗"字的印记,这是小穗第一次拥有了属於自己的东西。
另一辆卡车上还有二十几个被家人"换"来的女孩子互相整理衣襟,她们中有的是不被重视的女儿,有的是童养媳,有的是家里女儿太多的。
现在她们眼里没有悲伤,只有对未来的期望和忐忑。
这时,復兴军的军人唱起了《月光光》的调子。
“月光光,秀才郎,“
“迁安南,换米粮,“
“妹仔读书郎扛枪,“
“新田新谷满粮仓。“
在歌声中,復兴军的红底稻穗旗帜在迎风飘扬,旗帜抚过孩子们的头髮,像母亲的手,轻轻抚去了孩子们最后的不安。
1950年春,八桂边境,燕京军第41军的巡逻队遇见了復兴军的移民队伍。
十七个小女孩蜷缩在油布下,最小的巧儿抱著復兴军女军官的小腿在瑟瑟发抖,巧儿看见前面的战士蹲了下来,解下腰间的搪瓷缸,递给她
"別怕,给你们煮了薑汤。"
移民队伍带队的女军官王雪认出对方臂章上的標誌,知道对方是边境的巡逻队后说道。
"我们去水口关那边!"
"那边有船等著我们!"
王雪递给赵铁一张盖著復兴军大印的移民证,移民证的后面印著"每接收一名女性,给救济粮三斗"的条款。
巡逻班长赵铁接过证件,借著手电筒的灯光看见了女孩们的衣服上都用红线绣著家乡名字,有的是漓城,有的是平乐,有的是榕江。
看著这些瘦弱的小女孩,赵铁想起自己家乡的妹妹,饿死前说的最后一句话。
"哥,我不饿。“
"把我们的粮食分一半给她们。"
赵铁转身对战士们说道。
"你们两个人护送她们过土匪窝,在天亮之前要赶到渡口。"
“小心一点,遇到危险就记得及时求援!“
离开前巧儿塞给赵铁一块,自己偷偷藏起来的薑片。
"叔叔,给,驱寒!"
巧儿笑的很甜!
燕京军的黄布军装和復兴军的卡其色军装在大雾中相互交错。
王雪看著燕京军巡逻队离开的方向,发现他们把粮食和一本《新华字典》留给她们,《新华字典》的扉页上写著学会识字,才能给家乡写信。
“班长,难道她们只有去了安南才有活路吗?我们能找到让她们不再受苦的路吗?“
“我们已经在路上了!“
清晨的一缕阳光穿过树林,照在边境岗哨那一面红旗上,显得格外的温暖,驱散了大山的寒冷。对面的红底稻穗旗帜同样在阳光下发出同样的光芒。
在渡口,燕京军的巡逻队发现了一艘怡红院姑娘的红船。
在渡口的码头上,復兴军的士兵正在和一群人进行交易,復兴军的军医林芝正在给生病的阿姑娘治疗。在码头上,堆著二十多袋麵粉,这是復兴军用来交换船上姑娘的粮食。
"需要帮忙搬粮食吗?"
燕京军巡逻队的连长陈建国来到码头上说道,他看见岸边有几个姑娘正在用针线缝补著同伴的布鞋。不禁想到,她们的双手曾经在胭脂巷里给达官贵人捏肩,现在却要为自己的生活忙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