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马和,小字三宝,彩云省昆阳人,大明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及其远洋船队被誉为 “大航海时代的先驱”!】
东汉和帝时期
蔡伦看著天幕中的郑和,原来太监也能名留青史,也能被天幕提到。他只觉一阵阵颤抖。
“蔡公公,你怎么了,身体怎么在发抖,是不舒服吗?”旁边的小太监关心道。
“无妨,只是想到了一些事情,先去给皇后叩安。”
蔡伦隨口答道,他內心已经迫不及待的想去做那件事,不过先要去皇后那里请些时日假。
“娘娘,蔡伦想请一些日子的假,望娘娘同意。”
作为邓绥的红人,蔡伦还是有一些特权的,直接请示道。
“蔡公公难得开口,本宫准了,有什么难处给本宫讲。”
“谢娘娘,等奴婢功成,定然第一个稟告娘娘。”蔡伦有些激动,与其不免著急。
“好,本宫等你的好消息!”
深深看了一眼蔡伦,邓绥並未多问。
洪武年间
“老四,朕说的宦官不得干政,你是一点都不听啊。”
打累了的朱元璋坐在朱棣旁隨口道。
“爹,三宝他不一样,他是大明的汉子,他比那些有势的人更厉害!”
朱棣边揉屁股边回,他的目光已经离不开郑和了,这才是自己欣赏的一等一汉子。
“行了,让你娘给你去上点药,至於下西洋这事好啊,爹就先干了。”
朱元璋一点都没拿来主义的羞耻。
“爹,你之前不是还说禁海吗?”
“朕说过吗,朕怎么不记得了?对了,標儿,你跟宋师傅合计一下,召集人手准备编纂《洪武大典》。”
“爹,不是《永乐大典》吗?”朱棣急了,骂归骂未来的朱棣,但该爭就爭。
“有吗?永乐大帝在哪?你让他出来见见我朱重八。”
明宣宗时期
朝堂上气氛紧张,天子与眾臣对峙,隱隱的对抗气氛已经形成。
“杨阁老,朕的陵墓修不修建,大明就可以风调雨顺,天下太平了?”
“太宗皇帝说过:我大明的疆土,不只是看得见的,还有看不见的!是海洋和诸国的情谊,我们这些不孝儿孙,不为他开疆拓土也就罢了。总不能丟了老祖宗的事业吧!”
“郑和,朕替你筹备这笔经费,支持你再下西洋!”
朱瞻基看著劝諫的满堂文武,他知道也许杨阁老是为了国家,但附和的这些人什么心思,再清楚不过。
看著下首神情激动,眼眶含泪的郑和,朱瞻基上前几步道:
“怎么了,上了岁数害怕风浪了?”
“若是能再下西洋,郑和愿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郑和郑重的向大明天子朱瞻基叩首,他知道面前的天子懂他,懂下西洋的意义!
“如今天幕已经说了,下西洋这件事关係华夏国运,你们支持朕也要下,不支持朕也要下!”
“大明自朕之后,代代皇帝必须支持开海!”
【公元1405年,大明帝国的舰队,在郑和的带领下,第一次跨向了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