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会议室,空气凝滯如铁。
钱秉穹与孙德海面前,摆著一份全新的报告。
李卫国没有坐,他站在投影幕布旁,像一个准备接受审判的囚犯。
“两位首长,上次的方案,是我错了。”
他一开口,就承认了失败。
钱秉穹的眉毛拧成一个疙瘩,没有接话。
孙德海则推了推眼镜,等著他的下文。
“我不该想著建一个巨大的中央数据仓库,那確实是坟墓。”李卫国指著报告的標题,“所以,我们不建仓库,我们建一个市集。”
他拿起一支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个独立的圆圈。
“这是红星轧钢厂,这是瀋阳工具机厂,这是江南造船厂。它们的数据,它们的软体,都留在自己家里,谁也別动。”
“然后呢?”孙德海发问,“一盘散沙,各自为政,这不又回去了?”
“不。”李卫国在这些圆圈之间,画上了密密麻麻的连接线,形成一张网,“我们只建立连接的『规则』。就像我们院里,傻柱的红烧肉,张大爷的椒,他们不需要把东西都上交到院委会再分配。”
这个比喻让钱秉穹的表情鬆动了一瞬。
“他们只需要知道对方有什么,自己需要什么,然后商量一个换法。一碗肉换一包椒,公平交易。我这个平台,就是那个让他们能互相『看见』,並保证『公平交易』的机制。”
“胡闹!”钱秉穹的手掌拍在桌上,“工业数据是国家机密!怎么能像菜市场换大白菜一样交易?標准不统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最后还是鸡同鸭讲!”
“这就是『智能合约』要解决的问题。”李卫国吐出了一个全新的词汇。
他將这个从【虚擬工业实验室】推演出的核心概念,用最朴素的语言解释出来。
“它是一个自动翻译官,也是一个绝对公正的法官。a工厂想用b工厂的软体,它们就签订一个『合约』。合约程序会自动把a工厂的数据格式转换成b软体能识別的,用完了,算力费、软体租金自动结算。全程由程序执行,不可抵赖,不可篡改。”
会议室里陷入了死一样的寂静。
钱秉穹和孙德海,两位泰斗,穷尽一生经验构筑的“安全坟墓”和“数据垃圾场”两座高墙,被一种他们从未听过的、更底层的逻辑,悄无声息地绕了过去。
这不是集权,而是赋能。
不是命令,而是规则。
孙德海拿起那份报告,一页一页地翻看,他的手指在“去中心化架构”和“智能合约”几个字上反覆摩挲。
“这个思路……不是我们这个时代该有的。”他喃喃自语。
钱秉穹靠在椅背上,闭上了眼睛,许久才吐出一句话。
“先搞试点,就叫『红星工业云平台』。我亲自盯著,一出问题,立刻关停!”
没有盛大的启动仪式,没有媒体的宣传报导。
一张无形的网,悄然铺开。
红星轧钢厂、沪市船舶设计院、西北某特种材料研究所……数十家被精心挑选的单位,作为第一批“居民”,被接入了这张“云端之网”。
奇蹟,在沉默中发生。
西北特种材料研究所的地下实验室內,年轻的研究员张涛,正对著一堆复杂的分子结构模型发愁。
他的项目需要海量的计算,所里的那台老旧计算机,跑完一次模擬至少要一年。
“组长,要不……我们向京城的计算中心打报告申请算力吧?”一个实习生小声提议。
张涛苦笑了一下。“打报告?等批下来,项目都该下马了。”
就在这时,他桌上的终端发出“滴”的一声。
是“红星工业云平台”的联络员。
“张工,检测到您的项目有巨大算力需求,是否通过平台调用国家超算中心的閒置资源?按『智能合约』计费,费用从您的项目经费中自动划拨。”
张涛的手颤抖著,在键盘上敲下了“是”。
屏幕上,数据流如同开闸的洪水,汹涌而出。
过去需要一年的模擬,一夜之间,完成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