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九十二章新芽与旧影  四合院之修真签到系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最新网址:m.92yanqing.com

春日的暖阳懒洋洋地洒在四合院的青砖地上,驱散了最后一丝冬寒。院中央那棵老槐树抽出了嫩绿的新芽,焕发著生机。与这自然生机相呼应的,是院里人事格局的微妙变迁。

一大爷易中海背著手,站在自家屋门口,看著院里几个半大孩子追逐嬉闹。他依旧是那副严肃方正的模样,但眉宇间却少了几分往日的篤定和掌控感。棒梗入狱、贾张氏疯癲、秦淮茹改嫁,他寄予厚望的“养老人选”彻底崩盘。傻柱成了家,心思全在新媳妇身上,对他这个“一大爷”的尊敬也流於表面。后院那几户老实人家,遇到难处更倾向於找杨爱国商量,或者直接去前院东厢房——谁不知道杨工(杨不凡)本事大、主意正,还乐於助人?易中海空有“道德標兵”的名头,却发现自己能“主持”的公道越来越少,那种被全院倚重的感觉,正隨著春风一点点消散。他嘆了口气,转身回屋,背影显得有些落寞。

二大爷刘海中最近有点上火。厂里新提拔了一批年轻干部,名单里没有他。保卫处副处长杨爱国(杨父)的位置坐得稳稳噹噹,儿子杨不凡更是成了厂里乃至部里都掛上號的技术专家,连带著杨爱国在厂领导面前的分量都重了不少。刘海中那套“官腔”和“领导派头”,在真正的实权和贡献面前,显得格外空洞可笑。他憋著一股劲想在院里找点存在感,可连开个全院大会的提议都响应者寥寥——大家都忙著过自己的小日子,谁有功夫听他长篇大论打官腔?他只能把气撒在家里,逼著两个儿子写思想匯报,弄得家里鸡飞狗跳。

三大爷阎埠贵的变化最是“务实”。他彻底熄了攀附杨家的心思,也看清了院里风向。如今他最大的乐趣和“事业”,变成了每天雷打不动地在院门口“蹲守”,眼睛像探照灯似的扫过每一个进出的人,试图发现谁家买了什么好东西,或者谁家又有了什么能占点小便宜的“门路”。可惜,杨家他是绝对不敢再招惹了,傻柱成了家,媳妇李秀英也是个爽利不吃亏的主儿。阎埠贵的算计,如今更多落在许大茂或者后院更老实的人家身上,但也往往无功而返,只能推著眼镜,精打细算著自家那点越来越紧巴的口粮。

老一辈的“权威”如同老槐树上剥落的旧树皮,而年轻一代,则在悄然间撑起了四合院的“新气象”。

最显眼的莫过於新婚燕尔的傻柱。成了家的男人似乎一夜之间沉稳了不少。他依旧嘴臭,但那股混不吝的劲儿收敛了许多。每天下班,不再是拎著饭盒晃晃悠悠,而是脚步匆匆地往家赶。周末也能看到他挽著袖子,笨手笨脚地帮媳妇李秀英在门口晾晒被褥,或者提著水桶认真地擦洗他那辆宝贝自行车。偶尔和许大茂斗嘴,被李秀英一个眼神扫过来,也能悻悻地闭嘴。他不再是被秦淮茹轻易拿捏的“傻柱子”,而是一个有家有口、知道担责任的丈夫。院里人看他的眼神,也多了几分真正的尊重。

而四合院真正无形的“定海神针”,却是前院东厢房的杨不凡。他从不爭什么“大爷”的名头,甚至很少在院里的事务上指手画脚。但他筑基期的修为和强大的神识,让整个四合院如同笼罩在一个无形的“和谐力场”中。

鸡毛蒜皮的纠纷依旧有,但往往在酝酿成大风波前就悄然平息了。

早上用水高峰,后院张家的媳妇和西屋赵家的老太太为了谁先用水差点吵起来,声音渐高。这时,前院东厢房的门“吱呀”一声开了,杨不凡抱著刚睡醒还迷糊著的女儿安安走出来,看似隨意地溜达到水龙头附近。他什么也没说,只是逗著怀里的女儿,安安咯咯的笑声清脆悦耳。说来也怪,那剑拔弩张的气氛就像被戳破的气球,瞬间泄了。张家媳妇脸一红,嘟囔了一句“让您先吧赵大娘”,赵老太太也不好意思了:“没事没事,你先接,我等等。”一场风波消弭於无形。没人注意到杨不凡指尖一丝微弱到极致、安抚情绪的灵力波动悄然散去。

许大茂贼心不死,又想挑拨离间。他找到刚搬进后院空屋(贾家原屋)的一户新邻居,神秘兮兮地说:“知道吗?前院杨家那小子,邪门得很!运气好得不像话,指不定用了什么歪门邪道…”话还没说完,新邻居家的半大小子正好跑过,手里拿著个杨囡囡送的、杨不凡用边角料做的精巧小木马玩具,兴奋地喊:“爸!杨工家囡囡姐给的小马!可好玩了!”新邻居立刻笑著对许大茂摆摆手:“许同志,这话可不能乱说!杨工可是大能人,帮厂里解决多少难题!他家人也和气,囡囡那丫头多懂事!”许大茂碰了一鼻子灰,悻悻地走了。他永远不知道,是杨不凡强大的神识“恰好”引导著那个玩得忘乎所以的半大小子在这个关键节点跑过。

院里的公用水管冬天容易冻裂,夏天水流又小。大家抱怨了很久也没人真管。某个周末,眾人发现杨不凡带著徒弟陈卫东,还有傻柱,在水龙头那里鼓捣。他们也没用什么“仙法”,就是杨不凡画了个草图,陈卫东回厂里找了些废弃的保温材料和几个小阀门、轴承零件。几个人叮叮噹噹一阵忙活,给水管包上了厚厚的“袄”(保温层),还加装了一个简易的分流阀门。水流变大了,冬天也不怕冻了!大家交口称讚:“杨工这脑子就是好使!”“柱子手艺也不错!”“小陈师傅也辛苦了!”杨不凡笑著摆摆手:“举手之劳,大家方便就好。”他用最“凡人”的方式,解决了困扰大家的实际问题,贏得了实实在在的尊重。

杨家的日子,更是四合院公认的“模范”。杨爱国工作稳当,威望日重;穆青持家有方,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沈曦月带著女儿安安,爽利又温柔;杨囡囡聪慧懂事,学业优秀;再加上一个无所不能、温和稳重的杨不凡。一家人和睦融洽,充满希望。他们家的窗户总是擦得最亮,窗台上的月季开得最早最艷(一点微弱的木系灵力滋养),飘出的饭菜香气也最诱人(偶尔加点系统签到的“好料”)。

在这种氛围下,四合院的风气確实在无形中改善了不少。攀比算计少了些,互相帮衬多了点。至少表面上,大家更愿意维持一种和谐的邻里关係。傻柱媳妇李秀英是个热心肠,谁家有个头疼脑热,她知道了总会包几个饺子送过去。后院的老吴家儿子结婚,杨不凡让陈卫东代表自己去帮忙布置新房(用厂里的边角料做了些实用小家具),傻柱主动包了掌勺。连阎埠贵,虽然依旧抠门算计,但至少不敢再明目张胆地占大便宜,甚至偶尔也会在算计之余,看著杨家窗台上的,嘀咕一句:“这日子过得,是真有奔头…”

杨不凡抱著女儿安安站在自家门口,看著沐浴在春日暖阳下的四合院。老槐树新绿盎然,孩子们的笑闹声充满活力,傻柱和李秀英在自家门口说说笑笑地侍弄著几盆新栽的小葱,连许大茂都难得安静地坐在门槛上晒著太阳。老一辈的落寞与新一辈的生机,在这方寸之地交织。

他的神识扫过全院,易中海在屋里擦拭老伴的遗像,刘海中在训斥儿子字写得不好,阎埠贵在小心翼翼地摘掉白菜帮子上的烂叶……这些都是真实的人间烟火,有算计,有困顿,也有平凡的温馨。

杨家,如同这四合院里悄然生长、根系最深的一棵树。他不需要爭夺阳光,却已为周围的草木提供了无形的荫蔽。改变非一日之功,但润物无声的引导,让这方小天地,正朝著更温暖、更有希望的方向,缓慢而坚定地生长。这,或许就是他守护的意义——並非建立一个完美的乌托邦,而是让这平凡的人间烟火,少些戾气,多些温情,在时代的浪潮中,稳稳地扎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