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只有短短五万字,仅仅介绍了洪武大帝,但熟知明朝歷史的金庸,脑海中却是把整个明王朝歷代发生的名人伟绩全都过了一遍。
可惜,歷经坎坷的明王朝,最终也只是强弩之末,落寞又凋零。
哪怕蛮人入侵,但反清復明的口號却一直在每一个汉人心中迴荡。
为什么金庸那么执著於明朝?
正是明朝是中华五千年歷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民族建立起来的,大一统的,强而不欺的,威而不霸的,並且彰显了一个伟大国家和民族的气度与底蕴的朝代。
也是唯一的一个不割地、不赔款、不和亲、不纳贡、不称臣的铁骨錚錚的朝代。
更重要的是,即使是后世皆以为误了明朝的崇禎,至死也都在履行了大明皇帝应尽的义务,为本就腐烂跨烂的后明朝,勾勒出一个堂堂正正的回锋。
正是因为有了他,明朝才得以称骨气。
“好书啊!”
金庸合上稿子,感慨万千,“內地果然能人异士眾多,就这份歷史底蕴,哪怕是研究院的歷史学教授都不过如此吧。”
他重新看了看书页,注意到“林书平”这个名字,在脑海中想了又想,確定在香港乃至台湾文坛没有这號人物,当即便拿起笔,开始批註,“同意约稿。”
《明朝那些事儿》不管是文风还是思想性都已经超过了时代,甚至金庸自己都写不出这样詼谐风趣的文章。
在金庸看来,这部作品的灵气完全掩盖不住,甚至超越了时代,即便是十年、百年后,依旧会有人爱不释手,甚至口口相传,这样的书籍,甚至可以称之为名著。
前提是,整部作品一直保持著这样的水平。
但即便是以目前的五万字投稿来看,也已经令金庸感到满意。
如今香港尚未回归,但全港七百万公民大多数都承认自己是中国人,他確信这部书会让那些对中国感兴趣,愿意了解中国歷史的读者们感到惊喜。
特別是《明报》的读者们。
如今《明报》的日销量在11万份左右,假如《明朝那些事儿》在《明报》成功发表,大概率会广受欢迎,提高《明报》销量应该不成问题。
“价格……”
金庸沉吟了一番,再次在脑海中搜索,確信“林书平”这个名字非常陌生后,才稍作犹豫,填了一个“100元”。
千字一百元。
是香港知名作家的身价,但却绝对不是倪匡这种人气作家的价格,只能算一般。
不过这也是金庸的习惯,《明报》给作者们的稿费向来都不多,哪怕强如亦舒,也抗议过稿费低下,但哪个文人在乎《明报》发出的稿费呢?
他们要的是名。
而能在《明报》发表文章,绝对能让他们的名气和身价大大增加。
这就是大报的底蕴。
除此之外,金庸对《明朝那些事儿》这部书也著实喜欢,甚至爱不释手。
於是当即按照习惯,拿出一个批条,在上面书写回信:
“林书平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