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什么蒲公英,夏枯草,车前草,好像也有人收。
我觉得咱们这边应该这些东西也不少吧?要是咱们找个明白人教咱们一下处理办法,再找到合適的收购渠道,那咱们青石镇的老百姓,手里不又多了一个来活钱的渠道么····”周远这些话,並不是临时起意。
实际上在他离开青石镇之前,这些事情就知道了。
像是后世的江南水乡,各种特种养殖,才是来钱的门路。
泥鰍,黄鱔,龙虾,大闸蟹,还有比较冷门的蚂蟥与蛤蟆那些···
事实上,从八十年代末开始,江南水乡就跟养殖槓上了。
四大家鱼,牛蛙那些,都是一开始的养殖方向。
当然,一开始有人挣有人亏,那个需要技术跟运气。
也是靠天吃饭。
到后来养殖的多了,挣钱的就少了。
现在提出搞养殖,还不太现实。
粮食人都不够吃,拿什么去当饲料?
再说那些水產品,在外面也是卖不上价钱。
但这不耽误周远想办法,给乡民们寻条门路挣点活钱。
周远前世干过捞蚂蟥的事情,不过他那个就是为了好玩了。
那已然是奥运后,兴起一阵收蚂蟥的热潮,当时干品能卖到大几百。
这次周远去金陵,还真看到柳树镇有人捞那个的。
不过干那个的人不多,就像周家兄弟设绳套逮兔子一样,都是闷声发財的主。
柳树村在城市边上,各种谋生的门路不少。
周远也去当地的供销社问过,的確有这上面的收购任务。
供销社並不是解放后才有的。
实际上当年还是“根据地”的时候,就已经有供销社这玩意了。
並且供销社也不光是卖东西,各种土特產品的採购,统购统销,就是他们的主要职责。
现在的供销社肯定是先在各个工业城市以及城市周边展开。
估计到青石镇这边还得一两年。
並且像是那些东西,现在收购量不大。
不像“浙八味”一样,已经从医药需求,上升到食补上面了。
像是象贝,杭白菊还有玄参那些,在整个华人圈子里都有市场。
並且就认准了浙省的產地,別的地方不好使。
而蚂蟥这些东西,周远虽然没细问,但估摸著也是需求量不大。
估计是在某些地方能收购到,就不会去其他地方收了。
所以,周远想抢在前面。
至於蛤蟆,周远並没有说那个,田地里要是没了蛤蟆,那虫灾还有得了?
“真的?那玩意谁吃?”就算是宋老师,也有他认知的短板。
“做药,估计需求量不大,你可以跟供销社问问看。
我看有人是送到那里面去的。
要是真有那个事,咱们这边也能有个採购点,那大家的日子就好过多了。
你听,以前卖肉的摊贩什么时候到咱们村里里来过?
现在天天来。”周远无奈的解释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