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十二章 文死諫  民国北平漂流记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新网址:m.92yanqing.com

陆嘉衍此刻心中已有打算,一人之力终究有限。若此事真乃民心所向,追责便如逆水行舟——那无形的民意重压,任谁都得掂量三分。

他深知单枪匹马难成大事,须得广结同盟。舆论场便是绝佳的战场,而他手中正握著京都数家报馆的笔桿子。各地反对之声如涓涓细流,经由他的笔端匯聚成澎湃江河。

此刻他只需再添一把火。案头摊开的各地报纸中,一段犀利的论述引起他的注意。这样的文章他早已驾轻就熟,不过两个时辰,七篇檄文一挥而就。墨跡未乾,他便挟著文稿直奔报馆。

其实如今反对者遍布朝野:忧国忧民的文人、惶恐不安的旗人、惜財如命的资本家、明哲保身的军官、虎视眈眈的洋人......这些人最不愿见到的,便是华夏重蹈覆辙。眼下的太平光景,才是他们心照不宣的默契。

主编审稿时,金丝眼镜后的目光越来越亮。最终他摘下眼镜,郑重地伸出手:“陆先生敢为天下先,实在令人钦佩。既然先生都不畏强权,报馆又岂能畏首畏尾?是时候让国人看清真相了。”

这番掷地有声的话语引得满堂编辑围拢过来。主编將文稿传阅眾人,但见一个个编辑读罢,眼中皆燃起灼灼火光。

“陆先生,我们联名刊发!”

“对,我们全部署名,倒要看看他们敢不敢把我们都下狱!”

“文死諫,武死战,正是我辈报国之时!”

此起彼伏的声浪中,陆嘉衍望向窗外渐暗的天色。暮云低垂,恰似山雨欲来。

这只是第一步,要掀起波澜,还得靠茶馆——这四九城里消息最灵通的去处。普通百姓有几个捨得买报?

旗人老爷们更是不屑一顾。唯有那茶馆里三教九流匯聚,才是民意的源头活水。

可连日来,陆嘉衍寻遍京城说书人,竟无一人敢接这烫手的买卖。就在他焦头烂额之际,范先生领著七八位白髮苍苍的老儒生登门造访。

“望之啊,”范先生抚著稀鬆的鬍鬚,眼中闪著久违的光彩,“当年为你取这个表字,典出《论语·子张篇》——君子有三变:望之儼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老夫原指望你做个温润如玉的君子,隨势而变。”

老人说著忽然自嘲一笑:“说来惭愧,老朽年轻时也以为读通圣贤书就能治国平天下。这些年试著用圣人之道处事,才明白那些之乎者也,不过是给人看的门面话。”

他颤抖著说道,“倒是这史书里的刀光剑影,才是真章。如今这局面,正该我们这些老骨头站出来说几句公道话了。”

身后几位老者纷纷頷首。最年长的张老太爷拄著拐杖上前一步:“我们这些老朽虽不中用,但好歹在茶馆里还有几分薄面。明日就去各大茶馆,给百姓们说道说道这天下大势!”

陆嘉衍望著眼前这群平均年过六旬的老先生,眼眶有些湿润,原来当年有这么多殉道者。

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从最初七八家茶楼的说书场,渐渐蔓延至整个四九城的茶馆酒肆。大帅將总统改为终身制,更欲世袭罔替。这换汤不换药的把戏,明眼人谁看不透?

红豆馆主適时推出一出新戏《曾公出征》。台上老生一板一眼唱道:“乱世浮萍忍看烽火燃山河;位卑未敢忘忧国,哪怕无人知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