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轧钢厂订单如雪片般飞来,生產规模不断扩张,一系列管理难题如同暗礁般浮出水面,严重阻碍著企业前行的步伐。何宇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深知一场大刀阔斧的管理变革迫在眉睫。
这日,何宇將厂里的骨干们,包括杨卫民厂长、李怀德副厂长,以及各部门负责人都召集到了会议室。眾人落座后,何宇神情凝重地率先开口:“各位,咱们厂如今发展势头看似一片大好,可管理上的问题已经成了拦路虎。像部门间沟通不畅,信息传递跟挤牙膏似的,生產效率被拖后腿,订单交付也时不时掉链子。大家都敞开心扉,说说各部门遇到的难处,咱们一起琢磨解决办法。”
生產部门的老张率先诉苦:“何工,现在订单多得像小山,生產任务重得压死人。销售那边客户需求一变,等传到我们这儿,黄菜都凉了,生產出来的东西不对路,只能返工,时间和成本就这么白白浪费了。”
销售部门的李姐赶忙解释:“老张,我们也头疼啊!信息反馈流程又长又绕,稍微不注意就出岔子。”
採购部门的老王也跟著抱怨:“我这边採购物资,有时候因为信息不及时,供应不上,生產就得停摆,这损失可不小。”
眾人你一言我一语,將各自部门的问题竹筒倒豆子般说了出来。何宇边听边在本子上详细记录,等大家说完,他抬起头,目光坚定地说:“问题主要集中在信息流通和流程繁琐上。咱们得搭建一个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就像给各部门装了个对讲机,实时共享信息,保证消息及时准確。同时,对现有流程来个大梳理,砍掉那些没用的弯弯绕绕,明確各部门职责和工作衔接点。”
会后,何宇亲自掛帅,成立管理优化小组。小组成员们深入各个部门,与像老张、李姐、老王这些一线员工促膝长谈,了解最真实的工作情况,绘製出一张张详细的流程图,再一起探討优化方案。
经过几个星期的日夜奋战,全新的管理流程和信息管理系统终於呱呱坠地。新系统一上线,效果立竿见影。信息传递就像搭上了火箭,各部门沟通协作变得无比顺畅,生產效率一下子提高了 20%。老张激动地对何宇说:“何工,这新系统和流程可帮了大忙,现在工作起来顺风顺水,再也不用为信息的事儿扯皮了。”
解决了管理问题,何宇又把目光投向了多元化发展。在那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年代,何宇敏锐地察觉到,除了钢铁深加工,电子科技领域与钢铁產业的结合或许能带来新机遇。当时,国內一些企业已经开始尝试將电子技术应用於工业生產监测。
何宇找到厂里的技术骨干刘工,两人在车间角落的办公室里促膝长谈。何宇指著生產线上的设备说:“刘工,你看现在咱们的生產设备监测还比较传统,我听说外面已经有企业用电子技术搞实时监测了,能提前发现设备隱患。咱们是不是也能研究研究,把这技术引进来,和咱们的钢铁生產结合?”
刘工推了推眼镜,思索片刻后说:“何工,这想法確实好。但引进新技术得不少资金,而且还得有懂电子技术的人才。”
何宇点点头:“资金方面我去和领导商量,人才这块,咱们一方面从外面招,一方面送厂里的年轻人去培训。”
与此同时,何宇也没有放弃钢铁深加工领域的拓展。钢结构製造项目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但遇到了客户信任度低的难题。钢结构事业部的赵经理满脸愁容地找到何宇:“何工,客户一听咱们刚涉足钢结构,对质量和技术实力不放心,订单少得可怜。”
何宇拍了拍赵经理的肩膀,安慰道:“別著急。咱们一方面加大研发,做出几款拿得出手的优质產品;另一方面,积极去参加大型项目投標,用实际成果说话。同时,多做做宣传,把咱们的品牌打响。”
在何宇的鼓励下,赵经理带著团队日夜钻研,设计出几款创新性的钢结构產品。在行业展览会上,这些產品一亮相,就吸引了眾多目光。
正巧,市里有个重点桥樑建设项目招標。何宇得知后,立刻组织钢结构事业部准备投標方案。他和赵经理等人在会议室里反覆研討方案细节,从材料选择到结构设计,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
投標那天,何宇亲自带队。在投標现场,何宇自信满满地向评委们介绍方案:“各位专家,我们轧钢厂虽然刚进入钢结构领域,但我们有优质的钢铁生產基础做后盾。这款桥樑钢结构设计,不仅在强度和稳定性上有保障,还採用了创新性的轻量化设计,能大大降低成本。”
最终,轧钢厂凭藉出色的方案成功中標。赵经理兴奋地握著何宇的手:“何工,多亏了你,这可是咱们钢结构业务的重要转折点!”
何宇笑著说:“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咱们得把这个项目干得漂亮,为以后的发展铺好路。”
在何宇的带领下,轧钢厂在管理变革和多元化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但新的挑战也如影隨形,电子技术与钢铁生產结合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技术难题?钢结构业务在后续发展中又会面临怎样的竞爭压力?何宇和他的团队又將如何化解?未来充满了变数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