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彼此的忠诚,最终还是会逐渐清零,彻底形同陌路。
根据统计结果,这种情况出现的概率,足足高达六成!”
现实中不乏有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做过这方面的调查和统计。
就数据来看,起码有一半的情侣,无法做到好聚好散,分手后老死不相往来。
林辰继续说道:“约莫二成的情侣,在分手后的数月中,觉得他们比起决定分手时,要对彼此更加忠诚。
这其中,仅有极少数的情侣,在放弃亲密关係后旧情復燃,重新点燃了爱情。
相较之下,调和了彼此间矛盾与差异,重新获得对方信任,最终变成朋友的情侣,概率反而会高那么一丟丟。”
一旁的刘茜茜不解道:“那为什么现实中,小情侣分分合合那么频繁,处成朋友的前任却不怎么常见呢?”
林辰笑道:“很简单,我们对於分手,也即是亲密关係结束的定义並不相同。
通常而言,当一段亲密关係结束时,结束过程会有个十分典型的共同脚本,遵循多达十几项的事件步骤。
简单归纳下这个共同脚本,大体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最初的个人阶段,情侣其中一方感到不满意,心里有了小情绪。
接著是双人阶段,双方出现旷日持久的协商、对峙,或彼此进行適应。
等到亲密关係接近结束,便进入到了社交阶段,情侣向朋友、家人倾诉自己的遭遇,寻求支持和理解,矛盾再难调和。
隨著关係结束,善后阶段开启,情侣通过认知加工克服此次失败,丟弃过去的情侣关係。
最后,在復兴阶段,恢復单身人士的身份,重新进入社交生活。”
陈嘟灵有所领悟道:“也就是说,茜茜姐所说的那些分分合合的小情侣,大部分还停留在双人阶段或社交阶段,而未彻底结束这段关係?”
林辰点头道:“现实中实际的分手过程,由於个体的差异性,往往非常特异化。
但从我刚才所说的共同脚本不难发现,亲密关係在最终结束前,一般具有矛盾反覆、迁回曲折的特徵。”
那些小年轻不懂事,拿分手当儿戏。
他们显然並未做好彻底结束这段关係的准备。
更像是將分手作为给对方对峙、施压的筹码。
1ii
林辰刚解答完尘雨的提问。
张璧晨便迫不及待地提出了另一个问题。
“林教授,我也有一个朋友,她单身带个娃,该如何让孩子幸福地成长呢?”
不愧是孩子爸和孩子妈,提问的方式都一模一样。
林辰细想了下,回答道:“若孩子能够维持与父母高质量的亲子关係,和父母、祖父母保持有意义、充满爱心的接触。
不管父母单身也好、离异也罢,都不太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糟糕的影响。”
听到林辰这番话,张璧晨不禁卸下了內心的担忧。
林辰语重心长地说道:“那些单身带娃的、离异再婚的父母,请务必记住一点:
如果子女可以享受到免於贫困的自由,得到长久的精心养育,免於父母衝突的害,他们就能够幸福地成长!”
人很脆弱,却也很顽强,拥有著强大的復原力。
但凡获得充足的关爱和支持,都能获得治癒和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