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夜时分,偏殿之中,朱元璋臥於榻边,目光转向坐在朱標身旁的朱棡,轻声开口说道:“咱突然想到一件事,要是按照如今的宗室规制,亲王爵位可以世袭。”
“如此一来,过上几百年,咱大明岂不是会多出来好几百位亲王?”
“况且,一年下来,光是亲王们的禄米,每位亲王五万石,咱们的国库,真的能负担得起吗?”
朱元璋的这一席话,確实在理。
毕竟,已经经歷过数据层面碾压的朱元璋,还是由自己儿子提出的,自然会有些自省。
虽然,老朱嘴上永远不认错,但只要愿意实施,就代表老朱不会有寧错不改的態度,这也是变相的等於认错。
谁让老朱是皇帝,这里又是是古代封建王朝,也不能总是不顾及他的面子,非得揪著他的错处不放。
此言一出,朱棡並未多嘴,反而是直勾勾的看向朱元璋,想知道老朱什么意思?
因为,朱棡虽是朱元璋嫡子,但终究只是亲王,而非太子,那这锋芒,儘可能还是要留有余地。
更何况,仅凭朱棡一人,又怎能抵挡皇权,抵挡这延续千年的封建大势?
在歷史的惊涛骇浪之中,王朝更迭、制度沿袭自有其轨跡,如同奔涌不息的江河,裹挟著礼法纲常、利益格局与万千生灵的命运。
而身处这时代洪流之中,能够在皇权倾轧与各方博弈间保全自身,不被吞噬殆尽,已属万幸。
若妄图以一人之力,將封建帝制彻底顛覆为后世之制,这哪里是天才的远见卓识,分明是在与整个时代为敌的疯狂之举。
即便贵为皇子,在未握住足以改天换地的权柄之前,也只能如潜伏於暗夜的孤狼,將锋芒收敛,静待时机。
这蛰伏不是怯懦,而是积蓄力量的智慧——待雷霆乍起,他朱棡便要立於万万人之巔,以开天闢地的魄力,为天下苍生开闢一个前所未有的太平盛世。
这是刻在后世华夏人血脉里的倔强,是对理想世界永不熄灭的追寻。
万万人,便有万万世界!
然,朱棡所想,正如千年前那声震彻寰宇的“大唐皇帝令”,旨意一出,万邦来朝,四海臣服!
浩浩荡荡的仪仗、叩首称臣的异邦,尽显华夏气象!
这份气魄与霸气,正是朱棡心中不灭的火种,驱动著他在歷史的迷雾中,执意踏出一条前所未有的道路。
对此,朱元璋沉思片刻,目光落在朱棡身上,缓缓开口道:“老三,咱身为皇帝,膝下所生之子,生来便是亲王。”
“日后老大继承皇位,除太子之外,其余皇子也都会封王,如此代代承袭下去......”
老朱顿了顿,神色凝重,“大明的亲王数量只会越来越多,长此以往,光是每年的亲王岁俸,朝廷怕是难以承受。”
老朱的话虽未言明,但其中深意昭然若揭。
那就是经过数据推演,藩王们每年支取的巨额岁俸,也让老朱沉思许久以后得决定,同意先前朱標所提的削俸!
毕竟,这看似寻常的宗室承袭,实则如同不断膨胀的巨兽,正一点点蚕食著国库根基。
所以,老朱此番开口,分明是在向朱棡透露心思:想削减藩王的岁俸。
朱棡当即便利落起身,双手一拱,態度乾脆:“儿臣没意见!”
朱棣与朱橚虽一时没完全明白其中利害,但见三哥如此乾脆,也赶忙跟著起身,齐声应道:“儿臣愿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