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说主角了,就算是男二、男三、男四……一直到五六七八线的小角色,也都是早就定好的。
当崔然知道舒唱都开始演短剧时,整个人都麻了。
他知道行业竞爭残酷,却没想到曾经的电视剧当红小,居然滑落到这种程度!面试?那是极少数导演的“专利”。
只有有关係、有背景的人,才能进入面试环节,要是没有这些,连面试的门都摸不到。
绝大部分导演其实都很苦逼,虽然中国是导演中心制,但行业发展这么多年,已经越来越规范了。
只有一些大导演才有项目话语权,因为他们能自己组局,能让资本赚钱,自己就是稀缺资源。
“他们给我钱,我还决定要不要呢!”
“能收你的钱,是给脸了,你还敢有要求!”
这是某大导演的原话,对此崔然佩服得五体投地。
幸亏他当时没在现场,要不然刚走出校门、中二的他,说不定会喊出“彼可取而代之”。
对於这位导演看似装逼的话,崔然其实深表认同——毕竟混了半辈子,要是还得像孙子一样,那不是白混了?
这本来就是地位不对等造成的,谁更稀缺、更不可或缺谁的话语权更高。
比如顶流和网剧导演,一般都是顶流强势,製作团队弱势。
除非你的製作团队是郑小龙级別的。
当然,这些都与崔然没什么关係。毕竟顶流明星和普通剧组人员之间的差距太大,双方根本不属於同一个世界。
最多也就是有追星的工作人员去索要签名、合个影,一般艺人也不会拒绝,彼此相处还算融洽。
至於那些导演吐槽顶流艺人不好沟通、不敬业,那关剧组其他人什么事?
说难听点,整个剧组都指著顶流艺人吃饭——没有顶流,这剧组能不能组起来都得打个问號。
別看这些导演口头上推崇老演员、老戏骨,可真到了实际运作影视项目时。
每个投资方、导演、製作团队,为了让顶流加入项目,简直恨不得使出十八般武艺。
从定製化剧本到优先番位,从独家宣传资源到特殊待遇,无不用尽心思让顶流艺人对项目“一见钟情”。
毕竟在当下平台经济的逻辑里,顶流艺人的粉丝基数和话题热度,往往直接决定著项目的招商能力
顶流明星加入,这个项目就会成为各大流媒体平台和电视台最受关注的焦点,这意味著不用担心卖不出去,更不用担心亏本。
普通的剧组人员按天拿工资,他们更喜欢在一个顶流艺人剧组里,不管是待遇还是日常相处。
这些年轻顶流艺人可比老戏骨好伺候多了,年轻艺人钱多事少,一个个自詡老戏骨年纪大的演员剧组钱又少、谱又大,事还多,脾气还不好。
顶流艺人在剧组都挺大方的,都会给剧组工作人员买饮料和水果。
就算有些顶流没什么情商,公司配的助理也不是白配的,会帮著打点关係。
能在这个圈子走到顶层的人,没有一个是傻瓜,一点小钱收买剧组人心、留个好印象,是很太划算的。
可惜他空有一张帅脸,没赶上好时候,又签了个不靠谱经纪公司,几年混下来连汤都没喝上几口。
不过没关係,光吃瓜也挺爽的了,
看著荧幕上光鲜亮丽的明星私下的一面,比追剧还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