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看著苏晚的眼睛,无比认真地说:“晚晚,扮演他,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你说的『港口』。一个可以回去的地方,不是软弱的证明。它是一个坐標,是让远航这件事,变得有意义的唯一理由。没有港口的船,不管走多远,都只是在流浪。”
苏晚的心,被他的话重重地击中了。
他们之间,已经不需要再说“我爱你”。
这些关於航船与港口的討论,这些在各自领域里孤独前行后的分享,就是最深刻的告白。
“我给你准备了一份礼物。”顾沉说著,从桌上拿起一个厚厚的文件夹,递给她。
苏晚打开,发现里面是山河闕的完整剧本。
每一页,都写满了顾沉的批註。
有他对角色心理的分析,有他对歷史背景的理解,有他为每一场戏设计的不同表演层次。
字跡工整,逻辑清晰。
这已经不只是一份剧本,这是一位顶级演员,为角色撰写的,无比详尽的“人物传记”。
“这是我的飞行日誌。”顾沉看著她说,“送给你。”
苏晚的指尖,轻轻拂过那些熟悉的文字和陌生的笔跡。
她知道,这是顾沉送给她最珍贵的礼物。
是他这几个月来,所有孤独、挣扎、思考和成长的证明。
她抬起头,吻上了他的唇。
这个吻,没有掺杂任何情慾,只有最纯粹的理解、心疼和爱。
……
第二天,苏晚就要回去了。
她要去准备坎城提案的资料,时间很紧。
顾沉送她到机场。
临別前,他从口袋里拿出一个小小的丝绒盒子,放进她的手心。
“这是什么?”苏晚好奇地问。
“杀青那天,郑导送的。说是剧组定製的纪念品。”顾沉说,“我觉得,它更適合你。”
苏晚打开盒子。
里面静静地躺著一枚精致的黄铜指南针。
古朴的样式,在阳光下,散发著温润的光泽。
“船,不能没有方向。”顾沉看著她,眼神温柔。
苏晚把指南针紧紧握在手里,点了点头。
“你也是。”她说,“港口,会一直在这里,等你回来。”
回到家的苏晚,没有丝毫停歇,立刻投入到了紧张的备战状態。
坎城电影节的创投会,是全世界青年电影人梦寐以求的舞台。
每年有数千个项目报名,最终能入围闭门提案会的,不超过二十个。每一个,都是潜力无限的明日之星。
苏晚知道,这不仅是为《壁炉》寻找投资和国际发行渠道的机会,更是让她和她的作品,被世界顶级电影工业看到的机会。
她把顾沉送她的那本“航行日誌”放在书桌最显眼的位置。
每当她感到疲惫或者思路卡壳的时候,她就会翻一翻。
看著顾沉那严谨的批註和深刻的思考,她就仿佛能获得一种力量。
那是一种同路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