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笑了。
“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她用一口流利的英语,开始了她的讲述,“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关於选择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一艘孤独的星舰上,但它的內核,关於我们每一个人。”
她没有一开始就拋出那些复杂的设定,而是从一个最能引发共鸣的情感点切入。
她的声音,自信而从容。
她的讲述,充满了画面感和感染力。
台下那些见惯了大场面的评委们,渐渐地,都放下了手中的资料,开始认真地,倾听她的故事。
当她讲到“焦土协议”,讲到那个为了保护文明火种,而必须亲手毁灭家园的残酷选择时,她看到台下那位以拍文艺片著称的法国导演,微微皱起了眉头。
当她讲到“港口”与“航船”的隱喻,讲到个体在宏大宿命面前的挣扎与坚守时,她看到那位来自好莱坞的製片总监,眼中闪过一丝亮光。
十五分钟的陈述,很快就结束了。
苏晚鞠了一躬,安静地等待著评委的提问。
会议厅里,一片寂静。
所有评委都在低头看著手中的资料,偶尔交头接耳地討论几句。
这种等待,最是煎熬。
李姐在台下,紧张得手心都出汗了。
终於,那位派拉蒙的製片总监,抬起了头。
他看著苏晚,用一种非常直接的好莱坞方式,开口问道:
“苏小姐,我承认,这是一个非常酷,非常有野心的故事。但是,它太复杂,也太黑暗了。你如何保证,普通的观眾,能够理解並接受这样一个反英雄、反高潮的结局?”
这个问题,非常尖锐。
也正是《壁炉》这个项目,最大的风险所在。
苏晚迎著他的目光,没有丝毫退缩。
“先生,您说得对。这个故事,並不符合传统商业片的敘事逻辑。”她坦诚地说,“但我想,电影,除了娱乐,还应该有另一种功能——那就是,提出问题。”
“我的电影,不想给观眾一个皆大欢喜的答案。我只想把一个艰难的选择,摆在他们面前。让他们在走出电影院之后,能有一瞬间的思考:如果是我,我会怎么选?我们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我相信,这个时代,需要这样的电影。这个时代,也拥有能够欣赏这种电影的观眾。”
她的回答,掷地有声。
那位製片总监,看著她,眼神里流露出一丝欣赏。
他点了点头,没有再继续追问。
接下来,又有几位评委,从预算、选角、市场等角度,提出了一些问题。
苏晚都一一沉著的,给出了自己的解答。
最后,那位一直沉默的法国导演,终於开口了。
他用一种带著浓重口音的法语,缓缓地问道:
“苏,你的故事里,充满了东方哲学里关於『牺牲』与『守护』的思辨。我很想知道,在你的理解里,那艘最终远航的『航船』,它所追寻的『未来』,到底是什么?”
这个问题,已经完全超出了商业的范畴,进入了哲学的层面。
苏晚沉默了片刻。
她想起了父亲留下的那把刻刀,想起了顾沉送她的那枚指南针。
她抬起头,看著那位导演,用同样流利的法语,回答道:
“导演先生,我想,它追寻的,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种可能性。”
“一种即使家园毁灭,文明之火依然可以延续的可能性。一种即使身处黑暗森林,依然选择相信人性的可能性。一种……爱,可以穿越时间与空间的可能性。”
“它追寻的,是希望本身。”
当她说出最后一句话时,她的眼睛里,仿佛有星辰在闪耀。
会议厅里,再次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然后,那位法国导演,带头鼓起了掌。
掌声,从稀稀落落,到响成一片。
苏晚知道,她的故事,打动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