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28章 应天书院  全族!供我科举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最新网址:m.92yanqing.com

船缓缓靠上龙江码头巨大的石砌泊位,踏板放下,人流如开闸洪水般涌动。

秦思齐主僕三人隨著人流踏上应天府的土地,街道宽阔平整,以青石板铺就,车水马龙,轿马穿梭。

两旁店铺林立,旌旗招展,匾额辉煌,售卖著来自天南地北乃至异邦的货物:苏杭的綾罗绸缎、景德镇的薄胎瓷器、徽州的笔墨纸砚、闽粤的珠宝香料、湖广的木材、塞北的毛皮…

秦思齐雇了一辆较为宽敞的骡车,吩咐车夫前往应天学院。小车穿行在熙熙攘攘的街道上,足足走了近一个时辰,途经繁华的市肆、庄严的官署、幽深的巷陌,方才逐渐远离喧囂市井,进入一处环境清幽的区域。

这里的建筑明显变得庄重典雅起来,青砖黛瓦,高墙深院,坊巷整齐。行人多是身著儒服的生员或步履沉稳的官员,与外面市井的喧囂判若两个世界。

见前方一座古朴典雅的院落群,虽无国子监那般皇家规制的森严气象,却自有一番千年学府的庄重与深厚。青砖灰瓦,飞檐斗拱,格局严整。门前並无高大牌坊,仅有一块略显古旧的匾额,上书四个苍劲大字“应天书院”。

应天书院肇始於五代后晋,鼎盛於北宋,范仲淹曾在此执掌教席,开宋代理学先声,“天下庠序,视此而兴”,有著“宋兴天下有四书院,而应天居其首”的美誉。虽歷经战火兴废,然文脉不绝,至今仍是中原士子嚮往的学术重镇。

秦思齐整理衣冠,让秦实诚和秦明慧在门外等候,自己则持著江汉书院山长开具的研学荐书,缓步走向书院门房。

向守门的院役老者说明来意並递上荐书后,老者態度和蔼,请他稍候。不多时,一位身著儒衫、年约四旬、气质温文的先生迎了出来,自称姓李,是书院的典謁。

李典謁语气温和,查验了荐书,点头道:“秦举人远道而来,辛苦了。请隨我来办理入謁手续。”

跟隨李典謁进入书院,办理完毕手续。李典謁亲自为他安排了住处,一间位於书院西厢的清净斋舍,並告知他书院的讲会时间、可阅览的藏书区域以及需拜见的几位主要讲席先生。

“秦举人可先安顿下来。明日恰有山长亲自主持的《春秋》讲会,届时可来聆听。若有疑问,可隨时来寻我。”李典謁叮嘱道,態度亲切如友。

秦思齐行礼:“多谢李典謁!”

在应天书院西厢斋舍安顿下来后,秦思齐环顾这间虽整洁却仅容一榻一桌一椅的斗室,微微蹙起了眉头。

此处清静雅致,用於自己读书固然极好,但秦实诚与秦明慧却无法在此棲身。书院虽有僕役房,但多为书院杂役和学子自带的贴身小廝混居,环境嘈杂,且规矩甚多。

思忖片刻,决定再去寻那李典謁询问。整理了一下衣袍,他便出了斋舍,凭著记忆寻至方才办理手续的堂署。

李典謁果然还在案前整理文书,见去而復返的秦思齐,含笑问道:“秦举人可是还有何事不明?”

秦思齐拱手一礼,恳切道:“打扰李典謁了。確有一事想请教前辈。晚辈此次游学,带有两名书童隨行照应。书院斋舍精雅,然於安置僕役似有不便。不知这书院周边,可有清静稳妥的民居可供租赁?不需宽敞,但求乾净安全,离书院稍近便好。”

李典謁闻言,捋须点头表示理解:“原来如此。秦举人考虑周详。书院虽好,但规矩所限,確实不便安置多人。”

沉吟片刻,道:“书院西北后街,名为学仁里,多有房舍租赁与往来学子的家眷僕役,或是准备应考而久居於此的举人。

那里距离书院不过一炷香的脚程,不算远,且多是读书人相关,环境相对清静安全。秦举人可去那里问问看。只是……”

李典謁略一顿,语气略显无奈,“因毗邻书院,又常有赶考学子聚居,那处的租金,比起城中其他地方,可是要高出不少。”

“多谢李典謁指点迷津!租金之事,晚辈省得。”秦思齐心中有了底,再次谢过李典謁,便告辞出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