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28章 应天学府  全族!供我科举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最新网址:m.92yanqing.com

一日,算学教习出了一道难题:“今有梯形田一块,不知其亩数。只知南头宽四十步,北头宽五十六步,纵深一百二十步。又知此田共纳夏税小麦三石二斗。依本地则例,每亩田纳夏税麦五斗。问:此田实为几何亩?官府计亩纳税可有误差?若有,误差几何?”

此题涉及实际的土地测量和赋税计算,步骤繁琐,许多同窗听得头晕眼,不知从何下手。

秦思齐却沉著冷静。他首先意识到关键是求出梯形面积。他默念《九章算术》中的梯形求积术(直田法):“並南北头宽,半之,以乘纵深,得积步。”

接著,他回想皇帝钦定的亩制:1亩 = 240平方步。

遂以总面积除以每亩步数:5760 ÷ 240 = 24亩。

据此,应纳夏税:24亩 x 0.5斗/亩 = 12斗 = 1石2斗。

但实际纳税额为3石2斗,远超此数。

秦思齐並未停止,他敏锐地察觉到问题可能出在亩制上。他想起一路游学所见,各地亩制大小並不完全统一,虽朝廷有规定,但民间往往沿用旧习。

他假设官府可能是按另一种亩制(如大亩,1亩=360平方步,或更复杂的当地习惯亩)来计算的。

他尝试用实纳税额倒推官府认定的亩数:

实纳税3石2斗 = 32斗。

每亩纳5斗,则官府认定亩数为:32斗 ÷ 0.5斗/亩 = 64亩。

再用总面积5760平方步除以64亩,得到:5760 ÷ 64 = 90平方步/亩。

立刻指出:“学生算得此田实为二十四亩。然官府或按当地旧制『小亩』徵收,一亩仅为九十平方步,故计作六十四亩,以致税赋远超国法规定。此非计算之误,乃亩制紊乱、官吏或因循旧例、或有意盘剥所致!误差高达一倍有余!”

不仅算得快,算得准,更从中剖析出了赋税实践中存在的深刻弊病,將一道单纯的算术题提升到了关乎国计民生的策论高度。

算学教习听后,惊讶不已,抚掌嘆道:“妙哉!秦生不仅算学精熟,更能由此及彼,洞察时弊,真乃实学之才也!尔等当效仿之,学问之道,岂独在经文之中?”

经此几事,秦思齐在应天书院中声名鹊起,不再是那个默默无闻的外来游学士子。他的才华与务实学风,贏得了师长的讚赏,也引来了同窗的敬佩与结交之心,当然,也为他带来了更多纷繁的交际邀约,这其中,便包括了那流光溢彩、诱惑无限的秦淮河之邀。

而这,也促使他必须做出更清晰的选择,是沉溺於眼前的虚名与浮华,还是坚守初心,向著最终的目標会试考场。

如此才学,自然引人注目。很快,便有不少同窗向他伸出橄欖枝,或请教问题,或邀他参加诗会、文宴。

秦思齐懂得“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道理,並未全然拒绝。他谨慎地挑选著,只参加那些確实以切磋学问、交流心得为主的清雅聚会,地点也多是在书院內部的亭阁或某位同窗租住的清静小院。

席间,他谦逊有礼,论学则认真投入,但对於那些纯粹的风雪月或无谓的吹捧应酬,则保持距离,適可而止。

然而,在这帝都南京,尤其是毗邻那天下闻名的风流藪泽——秦淮河,真正的诱惑远不止於此。

一次,几位家世颇为殷实、性情也更活跃张扬的同窗,力邀秦思齐参加一次“真正的”士子雅集,说是要在秦淮河畔的一处临水画舫上,以文会友,欣赏“六朝金粉”之地的风雅。

秦思齐本欲推辞,但架不住对方再三热情相邀,言辞恳切,言道皆是志同道合之辈,绝无猥琐之事,只为开阔眼界,激发诗情。他犹豫再三,想到自己来京日久,却从未亲眼见过这传说中的秦淮河,心中亦有一丝好奇,最终勉强答应前往。

是夜华灯初上,秦思齐隨那几位同窗来到秦淮河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