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大招风,猪肥必宰。
当“风华”二字从一个品牌变成一种现象时,第一波狼群,循著金钱的腥味悄然而至。
最先出现变化的,是各大城市的百货商店和供销社门口。
一夜之间,仿佛雨后春笋,冒出了一批与“风华”牌洗衣机、电饭煲长得九分相似的“姐妹”。
名字起得一个比一个响亮,一个比一个贴边。
“风雷”牌、“金华”牌、“风”牌……不知道的,还以为是风华科技响应国家號召,搞起了家族產业。
这些產品的外观,从圆润的边角到开关的布局,几乎是像素级復刻。
价格却只有风华產品的一半,甚至更低。
对於许多预算紧张、又对智能生活心生嚮往的家庭来说,这无疑是巨大的诱惑。
“陈总,出事了!”
王志新满头大汗地衝进陈风的办公室,手里捏著一张电报纸,像是捏著一颗烫手山芋,“津门市,有人买的『咱们』的洗衣机,用了一次,不光把阳台淹了,机器自己还『跳』下台子,摔了个稀巴烂!”
陈风正端著一杯茶,目光悠远地看著窗外。
他呷了一口,才慢悠悠地转过头:“哦?牌子看清楚了?”
“看清楚了!叫『凤华』!凤凰的凤!”
王志新气得脸都红了,“这不就是指著和尚骂禿驴吗?太欺负人了!”
这只是一个开始。
很快,各种关於“风华”產品的负面消息开始在坊间流传。
投诉信雪片般飞向风华科技的售后服务中心,消费者们义愤填膺,说刚买的电饭煲煮饭夹生,新买的洗衣机动静跟拖拉机有一拼。
风华的服务人员上门一看,哭笑不得。
那些机器的外壳下,是粗製滥造的电机,是用普通铁皮代替的特种合金,接线处甚至还裸露著电线头,用劣质胶布胡乱缠著。
“同志,您这……不是我们的產品啊。”
服务人员只能耐心地解释。
起初,消费者还不信,以为是风华科技想推卸责任。
可当两台机器摆在一起,一台静謐如处子,一台吵闹如疯狗;一台洗出的衣服洁净如新,一台连酱油渍都洗不掉时,群眾的眼睛是雪亮了。
“他娘的,上当了!
这些卖假货的,真是缺了大德了!”
“以后买东西真得认准了『风华』这两个字,一个偏旁都不能差!”
一时间,市场上掀起了一场“大家来找茬”运动。
消费者们用最朴素的方式,完成了对山寨產品的第一次市场教育。
非但没有动摇风华科技的根基,反而因为这些劣质仿冒品的“反向宣传”,让“正品风华”的口碑更加坚不可摧,忠诚度不降反升。
模仿的路走不通,一些胆子更大、心思更歪的人,开始动起了別的脑筋。
一封封匿名的举报信,开始出现在各个主管部门的案头,內容大同小异,无非是说风华科技搞技术垄断,打压民族工业,產品定价过高,是“新时代的资本家”。
同时,一股暗流开始涌向风华科技內部。
“小张,我们是沪市创新电器厂的,听说你在风华科技是搞电机绕线的?”
一个油头粉面的中年男人,在下班路上拦住了一位年轻的技术员。
“我们厂长说了,只要你肯过来,职位你隨便挑,给你分套两居室,工资……这个数!”
男人伸出五根手指,在技术员眼前晃了晃。
那技术员姓张,是个刚毕业没两年的大学生,被陈风从人堆里亲自挑出来的。
他看著那五根手指,愣了一下,然后笑了。
“五百?”
“对!五百一个月!”男人以为他心动了,得意地挺起胸膛。
小张摇了摇头,脸上的笑容更灿烂了:“不好意思,我们陈总说了,今年之內,我们的目標是让扫地阿姨的月薪都超过这个数。
你这点钱,还想挖我?”
说完,他像看傻子一样看了男人一眼,吹著口哨,骑上自行车走了。
类似的“挖墙脚”事件,在风华科技的各个角落上演。
但结果出奇的一致,无论是高薪利诱,还是画出天大的饼,风华的核心团队和技术骨干,竟无一人动心。
王志新把这些情况匯总起来,向陈风匯报时,忧心忡忡:“陈总,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这么下去,总归是烦心事。”
陈风的脸上却没什么波澜。
他正在看一叠文件,那是公司新成立的法务部收集的证据,全国各地冒牌工厂的地址、负责人信息、销售记录,一应俱全。
“跳樑小丑而已。”
陈风翻过一页文件,头也没抬,“让他们跳,跳得越高,摔得越惨。
这是市场规律,也是人性规律,我们躲不过去,那就碾过去。”
新兴事物的崛起,必然伴隨著旧秩序的挣扎和投机者的疯狂。
这既是挑战,也是一次天然的“市场净化”。
就在这时,办公室里那台红色的保密电话响了。
陈风拿起电话,只“餵”了一声,便静静地听著。
电话那头,是来自京城最高层的一位秘书,语气沉稳有力。
“陈风同志,市场上的情况,上面已经注意到了。
有些人,改革的步子还没迈开,歪门邪道倒是学得很快。
你放心大胆地去做,国家是你最坚实的后盾。
对於这种恶意竞爭、破坏市场秩序的行为,我们绝不姑息!”
“谢谢领导,我明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