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9章 通透的刑部尚书  南明,开局请我当皇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最新网址:m.92yanqing.com

如此庞大的数字,不是朱国弼一个人能够吞得下的,他必然还有同谋。

他供出的那些勛贵,其中或许有清白,但绝对更有同犯。

朝廷的官员任命,向来是由吏部发文。

高级官员任命,也是廷推,最后由皇帝確认。

马士英是阁臣,有举荐官员的权力。

刘孔炤虽然是勛贵,但他毕竟也入了阁,也有举荐官员的权力。

唯独魏国公徐弘基,他只是单纯的勛贵。

朝廷没有明令禁止勛贵举荐的权力,名义上看,勛贵確实有举荐官员的权力。

但这个权力,聪明人是不会用的。

偏偏魏国公徐弘基就用了,而且是上疏特荐。

偏偏举荐的这个人,又是袭爵近五十年的魏国公徐弘基。

人老奸,马老滑,兔子老了鹰难拿。

为了给新勛贵铺路,皇帝对於旧勛贵,是持打压態势。

徐弘基,不可能顶风作案,犯这种低级的错误。

那就只有一种可能,自己担任刑部尚书,皇帝本就是同意的。徐弘基上疏特荐,不过是一出《醉翁亭记》。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为朝廷举荐官员,是酒。以此向皇帝表明態度,才是山水之间。

朝廷手里有兵,但没有精兵。

要想训练精兵,南京京营,首当其衝。

南京京营的兵源,主要是南京的上直卫和京卫。

世居南京的勛贵,和南京卫所的世袭军官之间,多有牵扯。

於是乎,魏国公徐弘基代表南京勛贵表態,只要不將案件扩大化,南京京营的事,我们绝不会插手。

皇帝初登大宝,大明朝又是风雨飘摇,这种时候,显然是不適合掀起大案的。

魏国公徐弘基的表態,可谓明智之举。

如此识趣的臣子,哪个皇帝不喜欢?

张捷虽然是刚刚復出,但他去职之前,是吏部左侍郎。

毕竟为官多年,这里面的弯弯绕,他都懂。

张捷回的“臣明白”,不是应对皇帝的官场惯用语,而是他,真的明白。

朱慈烺放下手中硃笔,“爱卿办事,朕是放心的。”

“北地沉沦闯贼之手,西南又受献贼兵戈扰攘。国事艰难,百废而无一兴。”

“朱国弼贪墨税银一案,不仅情节恶劣,对於国帑而言,更是一笔巨大的损失。”

张捷秒懂了皇帝的意思。

以魏国公徐弘基为首的南京勛贵已经低头了,为了儘快整训南京京营,朱国弼的案子,肯定是不好波及到他们的。

但是,朱国弼贪墨的那十万两税银,这个不用皇帝嘱咐,哪怕是按照朝廷律例,也是要进行追赃的。

追赃,追赃,这才是筋节所在。

凡是被贪墨的钱財,十之八九是找不回来的。

既然找不回来,那就慢慢找。

税银一天追不回来,这个案子,就不会完结。

只要这个案子不要完结,抽出去的那把刀,就会依旧冒著寒光。

“还请皇上放心,臣会於刑部选派专员,追查遗失的税银。”

“税银一日不追回,专员一日不撤回。绝不让国帑流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