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三个问题圆满!震惊四座
李有思的两点意见都是爆论第一点是很多人都提出来过的,学习马尔克斯,后世也有很多人开始做。大概是在八十年代后期开始,越来越多的人学习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
如果追溯起来,学习这个表现手法的第一人,应该是李有思!
依旧离不开《落叶归根》!
黄子平点头:“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確实具有很强的参考意义,李有思的《落叶归根》不乏有著它的身影。”
第二个点子才是直戳,整个文坛命脉。国內的文学刚刚起步,发展的时间也不久,而且还是学別人搞的。自然有些四不像。
李拓开会的时候比较正经了,没那么多玩笑话:
“对,我比较赞成第二个观点,不论是小说还是文学评论,很多手法太过生硬,完全学习別人是不管用的,既然要从伤痕文学当中找出一条路来,打破常规也是必须的。”
徐孝云连连鼓掌:“两个点子都很妙,但是大家还有一个事情要讲一讲中华文化十分广大!楚、黄河—·很多地方有著不太一样的文化起源。”
李有思看了一眼眾人,他们没有未来的视角,所以很容易钻入牛角尖,当然这不可能是李有思的优越来源,他稍微一指点。
“听过一句话吗?千里不同云,万里不同雨?
李子云问:“你的意思是分开?”
“对,拉美文学和欧洲文学一样吗?和美国文学一样吗?更別说欧洲一个巴掌大的地方还要分出来几十个国家,几十种体系和语言,难道我们中国就一个文化渊源!”
阿诚抽了一口烟:“这个事情就是这么简单,大家很多时候把问题想的过於复杂了。”
现场三十多个人热烈的討论起来,越討论声音越大。
这群人越討论越兴奋。慢慢后面开始给『寻根文学”整整齐齐下定论,因为原本的定论並不算是完整的,就只有北平的少部分作家发表的文学评论。
而这一次会议在后世是真的被视为寻根文学的起点,同时推动了先锋文学的萌芽!
会议也只是民间组织,没有记者、没有学者。但这些人確確实实对於文学是有激情的。都是中青年一代的依者。
最后所有人不约而同看向了李有思,三个意见全部都是他一人提出来的。
难怪这人成为年轻一代的代表作家,人家確实有著引人深思的远见和影响力。
“三个问题圆满结束,今日的议题到此为止,在此我代替上海、杭州作协向李有思同志表达感谢。”
哗啦啦!
所有人发自真心的鼓掌,因为他们都知道自己在推著文学史往前面走动!
这种骄傲和成就都是来自他们信仰的高兴和愉悦。
李有思看著现场的一幕,深深回敬了一个鞠躬。
“我总结了一下李有思的同志的观点。”
“过几天议题会分成三个阶段,第一是融合拉美、欧美文学敘事技巧,第二是如何发展我国自已的文学评论体系。”
“第三点至关重要,分题进行討论文脉大家有什么点子吗?”
韩少功举手:“湖北湖南—这些地方都属於楚地文化,绚丽而神秘。”
阿诚:“確实我感觉我们可以先从这里的楚地文化入手。”
李杭育这人也是寻根文学的代表性人物,他说道:“其实我更加想要知道吴越“
“.....”
一阵討论,把第三个问题分成了三个队伍。
“那第三个问题,我们分组討论,前面两个问题一起开会?”
李有思点头:“可行。”
韩少功谈楚文化的“绚丽与神秘”,李杭育分析吴越文化的“水文化特质”,郑万隆聚焦东北山林文化,形成地域文化研究的多元视角。
这是可预见的,韩少功是湖南人,李杭育是吴越浙江人,郑万隆生於黑龙江璦琿,长期生活於东北。
议题终於结束。
这一次的会议如果后世有人回忆,那么所有记载都会指向李有思,这完全奠定了他在现代文脉上面毋庸置疑的歷史地位。
会议结束。
茹志娟走了过来:“小李,下午,你们交流团有什么安排吗?”
阿诚、韩少功、李拓等人是一起的,多半会在一起搞楚地文化的分析,组团自然都是一起的。
“看看李拓吧?这事我不管的。”
李拓上前,怎么自己像个男保姆?
不过他这人最喜欢乾的就是这些工作:
“没啥工作!就是看看韩少功要从哪里聊起来。”
阿诚后退两步,韩少功也赖不开了:“下午不组织会议的话,我和他们几个准备去西湖看看。
然后三潭印月、灵隱寺准备后续再去。”
“这样啊。不过去灵隱寺需要申请,到时候我会组织,大家同一天去三潭印月和灵隱寺看看。
西湖就在那里,想看就看,不需要特意组织。
“中午去吃个饭吧!其他人散的差不多了,我们北平和上海的联谊一下。”王安忆说道。
“.·行。”
“我请客。”茹志娟大大方方承认了。
一听这话,李有思首先走在前头:“那走走走。”
来杭州必须经歷一下西湖醋鱼,管他好不好吃,毕竟杭帮菜出名的菜就这么多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