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官职的任命上,张循还创建了一个公示制度。各级官员的任命都会在布告栏进行公示,鼓励实名举报,如有贪赃枉法必定严惩,严重者免职判刑。
这让黄忠的任命立即变得天下皆知,也给了天下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做了个示范。何况,张循的发展势头这么猛,搞不好什么时候就登基称帝了,先加入的就是从龙之臣。
於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寒门士子、没落世家纷纷涌向洛阳,试图在太平道里谋个差事。
隨著太平道的迅猛发展,周边势力感受到的压力也更加严重,袁绍加快了吞併幽州的步伐。
本来,袁绍与公孙瓚互相攻伐,已经形成了死仇。但张循的存在,让两人都压力山大。加上幽州名义上的最高长官並不是公孙瓚,而是皇室宗亲刘虞。刘虞为人仁义,对治下百姓和鲜卑、乌桓等外族採取怀柔政策,与掌握军权的公孙瓚南辕北辙,矛盾日深。
於是,袁绍派人与公孙瓚议和,並援助公孙瓚物资粮草,挑唆他去攻打刘虞。转头又把公孙瓚即將起兵、以下犯上的消息通知了刘虞,让刘虞做好了准备。
初平四年七月,幽州中郎將公孙瓚突然发兵四万攻打州牧刘虞,但刘虞早有准备,依託幽州治所蓟县(今北京)城防坚守不出,並引外族鲜卑、乌桓骑兵背后袭扰公孙瓚。
公孙瓚久攻不下,於是假装大败,引刘虞出城追击。
刘虞轻敌大意,果真率军出城追击,结果被公孙瓚精锐骑兵白马义从凿穿中军,於万军丛中直接斩杀刘虞。州牧军大败亏输,蓟县陷落,鲜卑和乌桓军仓惶逃窜,返回北方草原。
就在公孙瓚收拢降兵败將,將刘虞一家全部斩尽杀绝,正要意气风发地接收幽州军政大权时,袁绍派顏良为大帅,文丑、麴义为副,带著五万大军进犯幽州。
虽然公孙瓚接收了刘虞的残兵败將后也有四五万人,但之前攻城时损耗太多,此时这四五万人还没磨合过来,几乎就是乌合之眾。公孙瓚仓促应战,屡战屡败,被冀州军一路追杀到了辽西郡北部区域。
就在此时,之前败走的鲜卑、乌桓、乌丸等数千外族骑兵又打著给刘虞报仇的旗號杀了回来,与冀州军前后夹击,將公孙瓚打得丟盔弃甲,最后只剩千余人躲回辽西郡治所阳乐城中坚守,苟延残喘。
部下劝公孙瓚向袁军投降,但公孙瓚不仅不听,还杀了劝他投降的人,於是眾叛亲离,连自己的亲兵都逃跑了许多。
自料必败的公孙瓚於是在初平四年冬天的某个夜晚縊杀了自己的家眷后引火自焚,幽州一代诸侯自此落幕。
鲜卑、乌桓、乌丸等外族不敢招惹袁绍大军,见公孙瓚已死,刘虞大仇得报,於是自行退去,袁绍由此尽得幽州全境。
在收拢了公孙瓚、刘虞的残兵败將后,袁绍大军手下大军已逼近20万大关。
本来是没这么多的,但看到张循吸收了青州黄巾后兵力暴涨到20多万,袁绍紧迫之下也开始在冀州横徵暴敛、强拉壮丁,以备大战,因此在冀州就有了十多万的兵力。再加上幽州的数万,因此兵力得以逼近20万大关。
但即使如此,袁绍也不认为自己能与张循对拼,他还要拿下青州、徐州,並与袁术、刘表、李傕等人联合,才有击败张循的可能性。